• Title: 子女染髮的難題
  • Date: Thursday, January 20, 2000
  • Synopsis: 最近兩周談及家庭的FQ,特別提及到青少年人生活的中心點,有幾位家長查詢有關子女染頭髮的問題,有家長覺得「龍的傳人」決不能把黑頭髮、黃皮膚改色,這對自我的文化、國家面子及祖宗的教導有所違反,決不可以接受。 亦有些家長覺得染髮乃部分青少年
  • Article Text: 最近兩周談及家庭的FQ,特別提及到青少年人生活的中心點,有幾位家長查詢有關子女染頭髮的問題,有家長覺得「龍的傳人」決不能把黑頭髮、黃皮膚改色,這對自我的文化、國家面子及祖宗的教導有所違反,決不可以接受。 亦有些家長覺得染髮乃部分青少年,甚至是成人時尚的打扮,有如髮飾,可以隨時更改,時金時紅,其實是無傷大雅,何必小題大做? 有一位做媽媽的還複述女兒在染髮後被罵時的回應,說為什麼媽媽可以去把有少少白髮的頭髮染紅色,回家後受到爸爸「拍案叫絕」的歡迎,但自己去染了一小撮黑髮變金色,但回家後竟被罰不准外出兩星期?對父母的雙重標準甚不服氣。 有些時候,青少年所做的事,從表面來說是跟風、貪時尚、好靚,或是想出位,追求新鮮的感覺。 但去責罵他們,或要禁止她們染頭髮之前,有沒有去問一問,他們所作的是否與同學、朋友這些群體有關呢? 做家長不妨問一聲自己的子女在學校圈子、朋友中是否感覺孤獨,不入群,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沒有真正的知己,被其他同學作笑柄,對華裔群體的族裔背景覺得羞愧,或甚至是覺得不安全,缺乏自尊,個人形象低落? 有強烈自卑感,很盼望別人能夠接受自己,所以會在衣著、打扮、裝飾及髮型髮色上有所改變,力求他人的認同。 如果發現子女有以上的表現,表面上要求他們回復原來的髮色而沒有去處理心理上的問題是無事於補。 縱使她們把染色洗去,真正的需要和恐懼卻仍然存在,再加上父母對自己缺乏的諒解和強迫性的行為,會形成更大的壓力,令子女不願坦誠相告心中情,造成骨牌效應。 髮色是可以很容易去改變,但缺乏安全感和自卑的心靈是不容易痊癒過來;感覺自己被同學或環境事物孤立起來時,父母是否他們求助的第一防線呢? 在傳授我們家庭的價值觀時,也要將紀律、責罰和愛護關懷混在一起,積極去製造一個有安全感和開明的家庭。 容順泉博士 本欄歡迎讀者來信詢問,信件可電傳(六零四)二三一‧九八八四,或郵寄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