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特稿 看「九七華夏之舞」有感
- Date: Monday, April 21, 1997
- Synopsis: 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藝術魅力的「九七華夏之舞」中國舞蹈,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優秀演員李恆達的帶領下,成功演出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藝術魅力的「九七華夏之舞」中國舞蹈,在來自中國大陸的優秀演員李恆達的帶領下,成功演出。
開場的《月光》,在皓月當空,大雁飛翔的情景下,美麗的傣族少女翩翩起舞。馬蕊柔似流水的舞姿,顯現出傣族舞快慢有致的節奏,這是楊麗萍獨創的一個舞蹈流派,有極具特色的表現手法。
幾支民族民間舞節目都各具風采,《喜悅》表現了蒙族少女的含蓄而柔韌的氣質神韻。山西民間舞《看秧歌》,把含羞、淳樸的少女在節日的人海中看秧歌表演時,時而害羞,時而驚奇、著迷的神態,表演得淋盡致。
《遊春》是王連城在五十年代在安徽花鼓燈基礎上創作的一個很有新意的舞蹈,表現了農村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單純樸素的方式。舞蹈明快而又灑脫,還有剛而柔、勁而韌的山東膠州秧歌風格的《春天》,象徵著在萬物逢春,欣欣向榮的大地上,人們對未來的嚮往。
最令人欣賞的是,幾支舞蹈的表演,都能跳出一個「俏」字,黃雪無論獨舞或領舞,都能在清麗脫俗中顯出了「俏」的可愛。
《梁祝》是全場的重頭節目。李恆達和周輝運用他們優美的舞姿,純熟的技巧,以中國古典舞的形式,把一段哀怨纏綿,堅貞不渝的愛情,令人信服地表現了出來。舞蹈淡化了戲劇情節,讓觀眾在特有的舞蹈藝術魅力中體會到故事的感情內容,達致以情帶舞,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梁祝》是根據著名的同名小提琴協奏曲編成的。舞蹈設計、編排均融匯在美妙的音樂當中,無論是活潑明快的同窗共讀,依依不捨的十八里相送,悲憤哀怨的抗婚,樓台會,哭墳或如詩如夢的化蝶,舞蹈與音樂都緊緊地扣在一起,音樂使舞蹈充滿激情,舞蹈又把音樂形象化了,它充分表現出音樂是舞的靈魂,舞在於表現音樂的水乳交融的相互關係。
據郜大琨教授介紹,這個舞的編排有一個特點,它不但突破了古典舞一些趨於僵化的程式規範,而且非常成功地緊緊抓住古典舞的精髓「韻律」。讓圓在其中,流動不止的韻律融化在整個舞蹈的動作過程中。
郜老師說,中國古典舞「身韻」現在已是中國舞的一門課程,它的突破,使得中國古典舞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李恆達是一位編、導、演三方面全面發展的舞蹈家。是次演出,除了《梁祝》,他還親自演繹了豪邁、奔放的蒙族舞《牧馬人之歌》和《奔騰》,及富有黃土高原氣息的《黃河》。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舞蹈,他都能自然奔放,揮灑自如地緊緊地吸引著觀眾。
中華文化中心舞蹈協進會會長 梁慕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