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訪 心儀唯新馬 融京入粵自成一家 吳仟峰慨嘆粵劇學員少男郎
- Date: Friday, April 25, 1997
- Synopsis: 香港粵劇著名文武生吳仟峰,日前專程來溫哥華為兒童醫院籌款演出,抵步未幾即聽聞新馬師曾在港病逝消息,深深慨嘆碩果僅存的粵劇名宿又少一人,梨園人才凋零,「買少見少」,後繼可慮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香港粵劇著名文武生吳仟峰,日前專程來溫哥華為兒童醫院籌款演出,抵步未幾即聽聞新馬師曾在港病逝消息,深深慨嘆碩果僅存的粵劇名宿又少一人,梨園人才凋零,「買少見少」,後繼可慮。
吳仟峰十四歲開始投身學藝成為華光弟子一員,今天已是當前在港一位唱做俱佳難得的文武生,他這次到溫哥華主要是為慈善演出,將與劉唐翠雄合演粵劇折子戲《花蕊夫人之劫後描容》,並訂於五月三十一日在兒童醫院的籌款夜中,在新時代電視播出。
祥哥溘然長逝,他感到十分可惜,並表示自幼便與祥哥認識,更曾得到他的指導,如今一旦痛失良師,少不免感慨良多。
他自言,祥哥是他的偶像前輩,在唱腔方面,尤其欣賞其南音的演繹手法;在武打功架的層面,很崇拜其來自京劇厚實基礎的台型,祥哥露一招「脫手」一次可「挑九件」,(即將櫻槍手腳並用連挑九次而不墜地),並不是很多文武生所能及。
吳仟峰崇拜擅長「脫手」的文武生只有兩人,除祥哥外,另一位就是行內稱為勝哥的石燕子,但勝哥在一般情況下,亦只能「挑七件」而已。
他佩服祥哥擅演《平貴回窯》一類劇目,《王寶釧》堪稱一絕,新馬師曾將京劇的菁華融匯在粵劇中,也突破了粵劇的傳統,可惜如今已後繼無人。
吳仟峰更慨嘆香港粵劇藝壇陰盛陽衰,而肯學戲的少男少青愈來愈少,八和會館訓練出來新一輩的學員,文武生多為女性,男文武生極少,這現象其實並不健康。
他檢討出現這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戲辛苦,難引起青年人的興趣,要是學唱其他曲藝,一般而言,三數個月或者一年半載便可登台;學唱粵曲並不見得容易,一年光景的學習僅可略得皮毛,即使三年亦未必能踏台板,如要學做手功架,時間恐怕更長得多。
吳仟峰覺得粵劇難學更難精,台步、唱腔和做手等都不是最難,最難是要將發自內心的感情融匯入戲,喜怒哀樂,七情上面,這得要多年的人生經歷加上天賦,才可以發揮出來。
此外,在台上引導觀眾亦非易事。例如要學唱出「月咁圓」、「花咁靚」,必要自然而然地將觀眾引入看月賞花的聯想,這並不容易。
他覺得要做一個有水準的粵劇藝人,必定要曲不離口,功不離手,要是稍為偷懶,一出虎度門就馬上「現形」。
他以往每周練唱五日,每日兩小時,另外又要練功,頗為辛苦。粵劇一直是吳仟峰的興趣,成為梨園子弟,他說對無悔。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視演戲為自我演繹,將生命融入粵劇的戲曲中。
(圖與文)本報記者 鄒治國
吳仟峰(右)與劉唐翠雄將為卑詩兒童醫院籌款演出粵劇折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