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學者建議中國學術並頭前進 不宜偏重科學發展冷對人文
- Date: Saturday, May 3, 1997
- Synopsis: 【本報專訊】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昨日舉辦「春季學術演講會」,廣邀中、台、加學者。探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徑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本報專訊】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昨日舉辦「春季學術演講會」,廣邀中、台、加學者。探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徑。
該演講會由中華文化中心協辦,於昨日下午假列治文中華文化中心內舉行,由理事司徒覺鈴主持。
出席的學者有中國安徽大學副校長華泉坤、講題為「中國教育二一一計劃」;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儉,主講「海外現代教育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挑戰」,卑詩大學亞洲系訪問教授鄭海麟,闡述「中外學術研究的方法差異」、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耀良,論說「中國人類學研究的國際地位」,最後由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梁燕城回應。
華泉坤表示,中國的高等教育是飽歷風霜,幾經曲折,但一直在探索中成長,而國家所定的國家「二一一工程」,主要是要提高辦學效益,教育質量和科技水平,以創建「名牌」高校,使之與國際接軌。
他說,二一一含義是在面向二十一世紀,創建一百所一流學校,並與國際接軌。原則是每類中學選擇一兩所「名牌」高校,每省選擇最佳高校一所。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儉表示,從兩岸的學校發展,大都著重科技發展,缺乏人文教育,因而導致兩岸的人民道德下降。社會治安問題嚴重。
他說,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好像雀鳥的一對翅膀,必要平衡發展,如果有所傾側,不但飛得辛苦,還會掉下來。
卑詩省大學亞洲系訪問教授鄭海麟表示,他在研究釣魚台問題時,曾詳細尋找中日兩地資料,發覺日本著作的資料錯誤甚少,但中國著作的資料錯漏較多,究其原因,是日本人「每字必求甚解」,但中國作者這方面則較馬虎,結果是日本著作的權威性便高。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耀良表示,世界人類學研究趨勢,是將人類學與歷史研究結合起來,這是以佔主導地位的功能學派所不大注重的,從八十年代起,前往中國研究的人類學家開始認識到中國歷史文獻的價值,中國的考古資料便成了人類學寶藏,這新發展中使中西學者能起到互補互鑒作用。
梁燕城在總結時稱,海外華裔應多邀請國內知識分子到國外生活,給予他們尊嚴及尊重,讓他們回國後覺得知識分子在海外原來受到尊重,才鼓勵到他們培養人才。
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昨日舉辦春季學術演講會,圖為出席的講者梁燕城、鄭海麟、司徒覺鈴、華泉坤、王家儉(由左至右)。(鄒治國攝)
台糖秘書長吳祖澄 (右),世界蘭展主席托斯(Wally Thomas)(右二),駐溫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沈斯淳(左三),台糖董事魏浩然(右)主持蘭展剪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