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訪 基金三千萬延文化傳統 廣東省期為粵劇挽危亡
  • Date: Friday, May 23, 1997
  • Synopsis: 到訪溫哥華的廣東文化廳廳長閻憲奇(見圖)昨日表示,近年廣東的開放,所帶來外來文化,影響了年青一代對粵劇的興趣,但廣東省政府確立了多項政策以振興粵劇,現已收到一定的效果,粵劇在未來將不會湮沒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到訪溫哥華的廣東文化廳廳長閻憲奇(見圖)昨日表示,近年廣東的開放,所帶來外來文化,影響了年青一代對粵劇的興趣,但廣東省政府確立了多項政策以振興粵劇,現已收到一定的效果,粵劇在未來將不會湮沒。 閻憲奇日前率粵劇團到溫哥華,參加中港紅伶匯演,昨日在記者會中接受訪問,暢談粵劇近年在廣東發展情況。 他說,廣東省近年經濟富裕,很多外來的卡拉OK、外語歌、廣東流行曲等流行,確對粵劇發展帶來影響,很多年青人都不願化時間欣賞及學習極具傳統文化氣息的粵劇。 不過,粵劇在廣東仍是分布最廣、最受重視的劇種,經廣東省政府深入研究,發覺粵劇可分城市及農村市場、國外及國內市場,只要適當輔助,仍有發展潛力,是會吸引觀眾的。 閻憲奇說,在省市政府大力推動下,又得到海外華僑大力支持,廣東省成立了振興粵劇基金會,並籌得三千多萬元。 廣東省政府利用該筆基金,大力扶助粵劇發展,對劇團提供很多優惠,讓他們有生存空間。另外,又在小學推動粵劇,出版粵劇卡拉OK、雷射碟等;又不時派團外國演出,吸引年青一代對粵劇興趣。 他稱,粵劇發展有了起色;目前廣東省共有約五十個粵劇團,又有一所專門培養接班人的粵劇學校。另外,在廣州市南方劇場,每月一日到七日,規定上演粵劇,觀眾不需看宣傳便可在按時欣賞演出。 閻憲奇又稱,今年在廣東與廣西交界的吳村,經統計該處有一千二百場粵劇的需求量,故單在今年的春季,已有七十二場粵劇在當地演出,而且受到熱烈歡迎,可見粵劇已有起色。他認為只要有觀眾,便有演出,有演出便有人學,多人學,水準便提高,粵劇這門有歷史的藝術是不會湮沒。 本報記者 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