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加中船運蓬勃增海事仲裁 溫市年有廿宗 與華互訪交流
  • Date: Tuesday, March 29, 2016
  • Synopsis: 【明報專訊】加、中兩國之間的海運日見興旺,衍生出的海事糾紛也有所增加。溫哥華海事仲裁協會(Vancouver Maritime Arbitrators Association)有見及此,正加強與中國同行的交流,今年之內,安排了兩場交流活動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加、中兩國之間的海運日見興旺,衍生出的海事糾紛也有所增加。溫哥華海事仲裁協會(Vancouver Maritime Arbitrators Association)有見及此,正加強與中國同行的交流,今年之內,安排了兩場交流活動。 溫哥華海事仲裁協會(Vancouver Maritime Arbitrators Association)會長龐曉初(Dennis Pong)透露,該會剛於3月7日舉辦講座,聚焦中國的海事仲裁發展,並邀請中國專家到場演講。 根據會上透露的資料,中國在海事仲裁上,已經成為一股重要力量。僅在2015年,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China Maritime Arbitration Commission)共處理個案136宗,涉及金額達13.74億元人民幣。與海事糾紛有關連的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則處理個案1968宗,涉及金額達人民幣425.38億元。 - 曉初指出,商業糾紛及海事糾紛,其實可以上法庭尋求判決。可是法院不僅排期長,而且律師費等各樣開支金額龐大,故此不少人與公司選擇通過仲裁解決糾紛。假若最後涉事各方不滿意仲裁結果,也可以選擇再次啟動法庭程序。 該會今次邀請中國仲裁人員訪問溫哥華,也獲得中方回請到中國進行交流。預計在10月中至11月中成行。打算在上海、北京各逗留半天。但細節仍有待敲定。 - 曉初指出,中國、香港與加拿大都可以辦理海事仲裁。香港起步很早,基礎深固,人才濟濟,得到兩屆特區行政長官的支持,中國也在急起直追,處理了不少個案。 中國不少仲裁員本身是外國國籍。假若涉事方拒絕履行仲裁判定,中國大法院也會介入執法,確保仲裁結果得以遵守。 - 曉初指出,國際的海事糾紛,仲裁最多的是在倫敦,其次在紐約。新加坡與香港經常輪換第三位置,這些地方的律師多,符合資格的仲裁員也很多。而溫哥華主要處理地方性的糾紛。溫哥華每年接辦的海事仲裁個案大概在10多至20餘宗之間。今年以來,大概有6宗註冊,主要涉及貨運、租船合約有關的糾紛。 - 曉初指出,租船運貨去大陸愈來愈多。出現糾紛,只能選擇加拿大、大陸或香港作仲裁。大陸有些貨物船運過來出事,也需要仲裁。比如先前比較轟動的一宗貨櫃失火案,涉及的金額不少,也在進行仲裁,目前仍未有結果。他解釋,涉事方可以選擇公開案件內容,但大部分選擇匿名。該會正在謀求更改仲裁規則,在不公開涉事方身分的前提下,將仲裁結果公開,好讓業內業外,作出參考。 - 曉初預計,隨加、中之間的海運增多,涉及中國的海事糾紛個案只會愈來愈多。 溫哥華招攬仲裁具備一定的優勢,本地不少律師樓內都有華人律師加盟,加上溫哥華也有一批中國大陸移民到來的律師。他們雖然不可以正式執業,但卻可以在背後幫忙準備案件,沒有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 另一個冒起的機遇是溫哥華正在積極吸引海運公司將總部遷到本地,特別是希臘與日本的公司,估計會取得重大進展。希臘主要是當地經濟陷入困境,而日本的財產法也讓家族繼承事業變得不容易,很多日本船運公司都選擇搬遷。對於船運公司來說,搬遷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船公司大部分資產就是在世界各地四處航行的貨船。船公司開設愈多,海事仲裁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龐曉初預測,涉及中國的海事仲裁有機會進一步增多。(陳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