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僑含義百年多變
- Date: Friday, July 8, 2016
- Synopsis: 海外華人歷史大師王賡武表示,「華僑」兩字其實在中文裏算是新詞,是在20世紀才開始廣泛使用的用語,而且含義亦在過去幾十年間不停轉變,現在由中國新移居海外的人已很少自稱「華僑」。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海外華人歷史大師王賡武表示,「華僑」兩字其實在中文裏算是新詞,是在20世紀才開始廣泛使用的用語,而且含義亦在過去幾十年間不停轉變,現在由中國新移居海外的人已很少自稱「華僑」。
王賡武正在列治文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的學術會議,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及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教授,是海外華人研究界中的大師級學者。他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包括以前的他在內的許多人,都以為中文裏的「華僑」兩字早就存在,但經過他的研究,發現「華僑」一詞最早要在19世紀末才出現,到普及使用更要等到20世紀。
他指出,明清時離開中國到海外其實是犯法的,雖然早有大批華人移居到東南亞一帶,但明清兩朝都不承認他們。到了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與別國接觸,才發現原來海外住了那麼多華人,很多居住在歐洲人殖民的地方,但由於中國不承認他們的地位,所以他們是沒有國籍的。清政府要待在新加坡設立全球第一間領事館後,才開始處理「華僑」問題。
當時華人移居海外的心態是臨時的,他們視自己「僑居」海外,終究是要回去中國的。而清政府當時要處理的問題,是這批人「回國」之前如何保護他們,於是「華僑」一詞才正式出現,而到了20世紀才普及使用。
他又觀察到,「華僑」的含義在50年代以來不停改變,頗多爭論。例如,很多華僑自己都認為,來自廣東四邑、五邑的早期移民才稱得上是「華僑」,他們並不視較後期移民、來自廣東以外的「外省人」為「華僑」。而且,這些來自廣東以外的較新移民,也不喜歡自稱「華僑」。
鄧小平以來普遍稱「新移民」
他又說,鄧小平以來普遍稱呼這些移居海外的人為「新移民」。
王賡武又說,事實上,很多移居海外的華人已在海外落地生根,並不把移居國家視為暫時寄居的「僑居地」,他們最終也不是要返回中國,可見「華僑」的原義未必適合用來形容今時今日的移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