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古巴華僑歷史瀕湮沒
- Date: Tuesday, July 12, 2016
- Synopsis: 香港學者雷競璇近日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的學術會議,發表關於一名古巴華裔中醫的故事。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香港學者雷競璇近日參加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的學術會議,發表關於一名古巴華裔中醫的故事,前日並在加拿大太平洋承傳中心暨移民博物館協會(PCHC-Museum of Migration Society,簡稱PCHC)的安排下,於溫哥華華埠伍胥山公所舉行研討會,暢談古巴華僑的漂洋經歷,以及他如何透過記錄口述歷史,搶救古巴華人辛酸史料的經過。
雷競璇說,中國人去古巴其實比去北美更早,最早一批是1847年,即鴉片戰爭後不久,比華人去三藩市淘金還要早。而在全盛時期,夏灣拿華埠是包括美加在內全美洲最繁榮、最輝煌的,人數有十幾萬,當地華人都非常自豪。
雷競璇指出,他祖父及父親都曾在古巴生活工作,兩人在1959年古巴革命後先後去世,直到雷母在2004年去世後,雷競璇處理遺物時,發現200多封爸爸從古巴寄來的家書,於是生起去古巴探索祖父及父親故事的念頭。
雷競璇在2010年第一次去古巴時,大概有300名華人,到第三次再去的時候,只剩下不足100人。他說,這群古巴華僑快要消失了,不像加拿大般一直會有新移民補充,主要因為古巴在1959年革命後,不容許有私人企業,所有人都替政府打工,加上美國禁運,古巴成為一個非常貧窮的國家,根本沒有華人願意前往。原華人移民走的走,死的死,留在古巴不走的華人,都是讀書不多、不覺得自己的經歷重要的人,雷競璇認為這樣不是辦法,當他們都過世後,整整一個時代的古巴華人歷史就會湮沒,故此他去了三次,每次去一個月,跟當地華人談話、錄音,共訪問了三十多位華僑。
他形容,古巴華人社會面貌非常特殊,很殘破古舊,當地華僑也很窮,近乎衣衫襤褸,大部分接受他訪問的華僑都是單身漢,他們離開中國後,再沒有回去。由於古巴革命後,基本上與世界斷絕接觸50多年,這批古巴華僑對於中國現在的面貌也非常模糊。大部分古巴華僑都不大願意說自己的故事,有人說自己一生悲慘,來錯了地方,還有什麼好說;有些女士則認為自己不過是家庭主婦,也沒什麼好說。
雷競璇說,古巴華僑大部分來自台山及開平。他留意到,由於他們與世隔絕50多年,所以他們說的台山話,保留着幾十年前的原始口音,和現在中國人說的台山話不太一樣。他解釋說,台山在受到廣東話及普通話的「干擾」幾十年,現代人說的台山話已沒那麼「純正」。
雷競璇解釋華人到古巴的一般經過。他說,出洋華僑向古巴的親人或鄉里借錢籌措「水腳」,去到古巴後就打工還錢,一般要做十多年,才能把錢還完。這些華人吃、住都在僱主處,部分工資用來還錢,部分則寄回中國鄉下。
他說,古巴曾是世界產糖大國,有一段時期全球三分二的蔗糖都產自古巴,而這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的工業。開始時主要靠非洲黑奴工作,但19世紀開始,歐洲國家禁止黑奴買賣,古巴因為不夠人手,故此轉向中國招來苦力(coolies),前後有15萬人。其實,當時中國人就是取代奴隸做事,生活艱苦也有如奴隸,只是他們總算簽有合約,有一點工資。由於當時還沒有巴拿馬運河,當時中國人從香港或澳門出發,經印度下印度洋至南非,然後再經過大西洋進入加勒比海,到達古巴,一般航程需要4個月,過程經過赤道兩次,船上既熱、食水糧食又不足,船員怕中國人生事,往往將華人捆綁,故此約有15%的中國人在船上已經死去,到古巴後,由於氣候不適應、勞動量太大,一般在前三年已經死了一半。
清朝其實不容許中國人出海,所以這些出國的華人,其實是偷運的。不過,大量中國人去古巴及秘魯工作,生活慘如奴隸,在世界廣被報道,逐漸成為醜聞,於是清政府才認為不能不處理了。清廷派出了一名叫陳蘭彬的官員去調查,訪問華工、錄口供,並於1874命令禁止苦力出口。苦力的痛苦狀況揭發後,清朝發現有需要要搞外交,並在華人眾多的國家設立大使館。陳蘭彬於是做了第一任的駐美國╱秘魯╱西班牙大使,在他領導下,中國在1879年在夏灣拿設立了領事館,是中國繼新加坡後全球第二個領事館,可保護數以萬計的古巴華工。這是世界華僑發展史上一件很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