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埠建高樓公聽會 雙方激論 支持者:復興商業 關注組:羞辱先僑
  • Date: Wednesday, May 24, 2017
  • Synopsis: 【明報專訊】華埠奇化街(Keefer St.)105號地皮發展計劃申請由9層樓加高至12層,昨日在市議會內舉行首場公聽會,近2百人登記發言;支持與反對兩派聲音激烈交鋒。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華埠奇化街(Keefer St.)105號地皮發展計劃申請由9層樓加高至12層,昨日在市議會內舉行首場公聽會,近2百人登記發言;支持與反對兩派聲音激烈交鋒。 奇化街105號的另一個地址是哥倫比亞街(Columbia St.)544號。地盤發展商申請由90呎加高至115呎,條件是添加25個耆英社會房屋單位以及耆英文化活動空間。該申請在華埠一直引起很大爭議。 溫哥華市議會昨晚就該申請舉辦首場公聽會。市府透露,到了昨日下午5時30分,已經有190多人登記發言,估計還有更多人登記。 出席者不少是個人,但也有組織集眾而來。唐人街關注組在公聽會展開前,在市議會大樓南大門舉行集會,繼續提出公家購買該地皮,全部興建為社會房屋,供低收入長者居住的訴求。 支持該申請的華埠長者多元文化藝術康樂中心也聯群而來,並集體穿上紅色T恤,以中英文大字寫上支持申請的句語。該聯盟的司徒順指出, 該聯盟大概有50人登記在公聽會上發言支持該申請。昨日也有逾百人到場支持該聯盟的訴求。 發展商Beedie Living的總裁Ryan Beedie親自出席公聽會,介紹該發展計劃對華埠的好處。 溫哥華東區國會議員關慧貞首先發言,指出奇化街105號的樓宇過於龐大,讓旁邊的中華文化中心、中山公園以及華工華兵紀念碑被矮化。她指出,華埠過去是華人唯一能夠安身之所,歷史意義重大。可是唐人街的未來讓人驚懼。 關慧貞籲各級政府聯手買下地皮 她引述過世建築師韋業祖的論述,指出在該地點興建12層高樓,並不合適。她懷疑25個所謂的耆英社會房屋單位不一定是可負擔。關慧貞建議所有級別政府聯手購買該地皮,或是與地產發展商交換地皮。 關慧貞的發言贏得市議會會議廳內外一批觀眾的喝彩與拍掌聲。 有華人血統的馬斯琴(Musqueam)部族長老Larry Grant則發言支持該申請。他說自己曾經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居住在唐人街,親眼目睹其興衰。他認為唐人街需要混合不同收入的人口,才能夠重新興旺。他說曾經去過中國一些大城市,親眼看見當地如何在高樓旁邊保存一些古舊建築。而很多華僑古蹟,其實都是多年前興建的歐洲式建築。 華埠歷史區域規劃委員會(Chinatown Historic Area Planning Committee)主席李麗芳不支持該申請。她指出,該委員會先前多次衡量過該申請,對於該大樓的規模與高度一直有異議,最新方案未有平息先前的疑慮。她認為新方案的改變輕微 。 唐人街關注組的陳敬望以粵語及英語發言,指出唐人街建築於先僑與原住民的鮮血上。他認為,為了一個1000多呎的文娛中心以及25個不一定可以負擔的耆英單位,而批准這一申請,是對先僑的羞辱。他認為勞工階層的華人利益完全受到忽略。 地產界名人Bob Rennie指出自己私人擁有唐人街最古老的樓宇,八十多個員工在唐人街消費生活。他以華埠的利益攸關者的身分發言。他認為引入更多人流,才能夠救活唐人街日漸衰落的商舖。唐人街正處於十字街頭,需要這一類的發展支持商業的復興。 會上有不少人以粵語或普通話發言。有華語人士質疑,卑詩房屋署(BC Housing)擬定的每月700元的租金,很多老人家不能負擔。唐人街關注組的80多歲成員陳惠清住在華埠,對唐人街的前景十分擔心;指出現在咖啡店林立,而華人喜歡喝茶。她說關注組去過三藩市考察,都沒有高過5層的樓宇。她要求奇化街105號能夠全部興建廉價老人居所,並有大型文娛中心供老人家打發時間,好讓耆英不用去賭場消遣,浪費金錢。 有唐人以粵語發言,指出奇化街105號原本只是個加油站,但荒廢了數十年,成為犯罪活動的溫牀。他認為該申請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供一個設計優越的建築。他指出,將地盤變成公園,或是讓政府將土地買回來不切實際。現實中只有兩個選項,不是對華埠毫無好處的9層建築,就是一座12層高,對華埠帶來不少好處的建築。 由於發言人數眾多,公聽會將在星期四繼續。目前仍未知市議會什麼時候就該申請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