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次世代個案一:樂於標榜華裔身分的張倩瑩
  • Date: Friday, July 7, 2017
  • Synopsis: 土生土長的張倩瑩,父母都是香港人,她是近年積極投身華埠傳統保育的年輕人之一。在身分認同的問題上,如果0是加拿大人、10是香港人,張倩瑩雖然選了「4」,但她說,其實覺得自己兩邊都是100%,無論對「加拿大人」或「香港人」的身分,她都百分百認同。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土生土長的張倩瑩,父母都是香港人,她是近年積極投身華埠傳統保育的年輕人之一。在身分認同的問題上,如果0是加拿大人、10是香港人,張倩瑩雖然選了「4」,但她說,其實覺得自己兩邊都是100%,無論對「加拿大人」或「香港人」的身分,她都百分百認同。 張倩瑩對年輕一代對華埠的情意結作過深入分析。她說這一代的年輕人在身分認同上,跟上一代人很不一樣。上一代的華人,特別是土生,會竭盡所能地融入主流,不願意突出自己,更不願意彰顯自己華裔的身分。他們只說英語,做其他加拿大人所做的事。但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怕與眾不同,甚至樂於標榜與眾不同。這些年輕人通過重返唐人街,再次與自己的文化淵源構築關係,籍此重塑各自的身分認同。 張倩瑩雖然是土生,但一直沒有斬斷與華人文化的淵源。她自小上中文學校,學得一手不錯的中文讀寫講能力。她不諱言其他中文學校的同學不一定太用心上課,甚至個別人整個學期都在課堂上睡覺。但她勤奮學習中文,並不是受到家庭壓力,而是因為小時候最要好的朋友就在中文學校認識,她是在好友互相策勵之下修讀中文,她也是在朋友家中學懂華人的普及文化——打麻將。 張倩瑩雙親都是香港人,爸爸在1986年到來,媽媽在1988年到來,來加拿大之前互不認識。張倩瑩爸媽之所以結成良緣,自己能夠來到人間,也與華埠有莫大關係,因為爸媽就是在唐人街工作時認識。 張倩瑩自己不常去香港,對香港的認識就是流行歌曲以及電視劇。自己小時候也追捧過港星。讀大學的時候作過交換生,在香港大學的宿舍住過三個星期,這時才有機會好好感受香港,對這個父母的出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張倩瑩長大後,愈發覺得唐人街的地位不能替代。 她小時候跟隨祖母到華埠買餸、上銀行,經常碰見認識祖母的人,大家招呼寒暄。華埠散發著在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社群感。她指出,在其他地方的餐廳吃東西,也許很好吃,但只是大都市之內另一家餐廳,缺乏了從屬感,與唐人街的感覺很不一樣。 張倩瑩為了拉近與華埠的距離,還加入了一家華埠堂所。張雖然是大姓,而溫哥華的宗親會也數目眾多,但就是沒有張姓宗親會。張倩瑩最後加入了劉關張趙等姓氏都可以加入的龍崗親義公所。張倩瑩說加入華埠堂所的感覺良好,公所內的老人家對於這位「小妹妹」的加入,既感到驚訝,也感到開心,待她很好。經常請她吃東西。遇上節日,還有聚會,很是熱鬧。 除了參加華埠堂所之外,張倩瑩目前也在唐人街內工作,並經常鼓勵身邊的朋友到來唐人街消費、聚會,包括鼓勵她認識的從中國來的年輕新移民,來探索唐人街。例如,華埠店鋪出現了什麼便宜的東西,優良的產品,她都會向朋友介紹、透過社交網站推介,她又力證唐人街並非想像中那樣不安全。 張倩瑩認為,振興唐人街,可以從每一個人做起,一個人帶三個人來,三個人就帶九個人來,大家慢慢發現唐人街的好處,了解唐人街並非不安全,就會自自然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