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埠的命運
  • Date: Monday, April 19, 2004
  • Synopsis: 前些日子,著名的金牌地產經紀波比來尼進軍華埠,買下了葉生樓的那塊地皮,要把這個
  • Article Text: 前些日子,著名的金牌地產經紀波比來尼進軍華埠,買下了葉生樓的那塊地皮,要把這個華埠老舊房子變成畫廊和商住兩用。同時,華埠的新聲戲院也被另一地產發展商買下來,予以翻新及作商業用途。 新聲戲院在緬街和喜士定東街存在近二十年,是有歷史性的,現在有翻身的一天,是件好事。這意味地產商發現華埠和其鄰近的地區,很可能是溫哥華最有前途且是最平宜的地皮。 事實上,華埠的確是地點適中,在Yaletown不斷發展下,更有發展潛質。只不過,華埠最近十年的趨勢是日漸式微,既不是旅遊勝地,也不是華裔的居住重心。最近讀到省議員黃耀華的報道,說他向有關方面建議,把華埠作為一個輕鐵站的站名。這一好建議到現在已超過六個月卻不見實行,可見有關方面對華埠的漠視程度。 今後華埠很可能和維多利亞市的華埠發展接近,變成藝術家的樂園。保留一些華埠的特點,便是一個遊客和本地人的好去處。溫哥華的華埠曾一度自詡是北美洲最大的華埠,經常與三藩市的華埠相比。當然,在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我們的華埠看上去好像是走對了路線。那時以華裔居住中心為發展目標,是賣菜者的天下,專做遊客生意的店舖紛紛關門。但瘋狂的華人也就是瘋狂一陣子,華埠的擠迫和租金的上漲,把生意及人推到其他地區去,造成今天不用去華埠都可以過唐人生活的局面。於是,華埠的運勢便一落千丈。遊客來了,看見賣瓜賣菜的也不感興趣。 反觀三藩市的華埠,則剛剛相反,是吸引遊客的大站,又是幾乎每個到三藩市遊覽的人必經之路,再加上它位於市中心,接近各大酒店,到那裏猶如到了九龍的尖沙咀,或者說對遊客來說,也等於是到了北美洲的真正中國城,可以滿足沒有到過亞洲的老美遊客的好奇心。但這條路我們的華埠已錯過,現在便要看看所謂外來人能否改變華埠的命運,把華埠變得小一點,把外來色彩增添,可能可以替華埠改頭換面。這總比一個被遺棄的街道要好。 王仁鐸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