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也談華人參政
  • Date: Wednesday, May 5, 2004
  • Synopsis: 聯邦大選已近,華人有意爭取為自由黨的候選人者大不乏人。尤以馬寶樂接任加總理的初期,
  • Article Text: 聯邦大選已近,華人有意爭取為自由黨的候選人者大不乏人。尤以馬寶樂接任加總理的初期,聲望達高峰,使無心從政者也蠢蠢欲動。事實證明,省或聯邦議員的當選,要靠下列的因素:黨領的聲望、黨的政綱與個人的號召,還要順乎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若然條件好,無名氏亦當選。 為趁熱鬧,族裔與非族裔都踴躍上征途,分別角逐黨的提名,其中各盡所能,發揮人力、物力、財力,大量吸納會員,代繳入黨費或以小利(如招待午、晚餐等)為號召。這是可取的民主動向嗎? 若循民主正軌吸納黨員,是由支持者自繳入黨費。據我的經驗,叫人入黨的確不易傳聞有謂:「佢想做官,還要我俾錢?」又謂:「曉做嗎?要人支持,最少要請班朋友和舊同學吃飯。」不過,另有一種說法——例如業律師的某華裔前國會議員卻說:「為民服務是奉獻,叫人出錢入黨或捐助是很應該的。」 回顧96年,我初次競選市議員時,吸納會員入無黨派協會,大約一半個別自付,另一半由友人捐助。但以後的99年和2002年參選,友人分批幫我找會員。在02年的650餘會員中,只有少數人未繳費。 吸納多會員或黨員而獲勝者,不一定最民主。在某次省議員候選人的提名大會中,幾位長者排隊領選票的第一句:「在哪裏吃午餐?」某位曾多次獲得提名者給我秘訣:「最好登記某些耆英入黨,供餐和巴士接送,肯定多選票。」我惟有心領,但未試辦。 從政是鑽牛角尖,實力鬥實力,不一定講民主。其實,每個政黨或組織,對候選人均保留因時、因地而異的選擇(Screening)。得勝機會最高的選區,選擇愈嚴。無機會的選區,則隨便安排一位頂檔,黨內的挑選委員會有權給予或不給予某人綠燈(Green Light),此乃常情。 某人曾參加市選,對我坦白說:「今次市選好時機,某派話我不夠綠;另一派話我不夠勁,奈何!」 欽點不奇。若遇某區某黨忽然出高手,不得不用欽點來硬攻。其目的,是取勝。近來議論紛紛的欽點,與族裔的取捨無關。若誇張其詞,以為爭取群眾的同情,反而有損華人的形象。 至於所謂華人團結參政,只是口號而已,永遠做不到。從政到底是有你冇我。同是同黨同僚,都各有忌才的心態。語云:「不招人妒忌是庸才。」總結一句:「庸才靠運氣或敲冷門;才高惹敵對頭」真不錯。 華人從政仍須注意者,做得好,無人讚,但如有疏忽,往往被人把細節,放在顯微鏡下。所以,期望賢能者立志從政要爭氣——別人做到的,我們更努力做好一點。同時,不該要求他人尊敬你;你要得到他人的尊敬(Do Not Demand Your Respect; You Earn Your Respect)願與各位共勉之!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