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生命禮物青年大使選舉 器官捐贈運動冀改華裔觀念
- Date: Thursday, January 16, 2003
- Synopsis: 【明報專訊】為鼓勵更多華人成為器官捐贈者,改變華人對器官捐贈的負面觀念,華人腎病互助會舉辦「二零零三年器官捐贈」運動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為鼓勵更多華人成為器官捐贈者,改變華人對器官捐贈的負面觀念,華人腎病互助會舉辦「二零零三年器官捐贈」運動,並透過「生命禮物」青年大使選舉活動,期望華裔年輕人能夠傳達器官捐贈的信息,提升華裔社區的低器官捐贈比例。
華人腎病互助會創辦人,同時擔任這次活動統籌的張綠蓮昨日在一個記者會上表示,相較其他族裔,華人受到文化和習俗的觀念影響,器官捐贈比例偏低。華人腎病互助會曾經在二零零零年首次向華裔社群推廣器官捐贈運動,發出器官捐贈卡五千張,本來希望能達到收回一千張的目標,最後卻只得一百八十三位華人響應,將器官捐贈卡送回卑詩器官移植協會。
溫哥華全科醫院腎科醫生楊再傑指出,目前溫哥華全科醫院約有三百八十八人在等待腎臟移植手術。在過去數十年中,器官移植手術數量大幅下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車禍發生率降低。就他的觀察,華人佔所有器官捐贈者中的極小數,原因可能是華人相信「全屍」的觀念,認為死後也要維持最初來到世上的身體。
楊再傑說,腎臟病人通常最少要等待五年才有腎臟移植的機會。至於有病人不願再承受洗腎痛苦,計劃前往中國進行換腎手術的想法,他並不贊成。他說:「有些國家法令寬鬆,器官可能由不道德管道上取得,再加上檢驗工作不徹底,病人在接受移植手術後,很可能受到感染。」楊再傑又說,只有少數幾個病人提過前往中國換腎的想法。
張綠蓮本身也接受換腎手術,之前經歷過長達十年的洗腎生涯。在漫長的等待中,她表示對加國的醫療制度有信心,沒想過到中國接受移植手術。
根據加拿大腎臟基金會資料,腎病在全國導致死亡疾病中排行第六;在卑詩,依靠洗腎維持生命的人每年上升百分之十四;在二零零三年一月三日,有四百五十二名卑詩省民在等待器官移植,百分之八十三在等候腎臟移植;去年卑詩有一百二十六人接受腎臟移植,並有四千六百零四人患有腎病(接受腎臟移植者除外)。
為幫助華人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及接受,華人腎病互助會在新一波的宣導活動中,特別針對十七到廿五歲的華裔青年,舉辦名為「生命禮物」青年大使選舉,參加者可以用英文或是中文,就「如何向華裔青年推廣器官捐贈意識」題目,寫出不超過五百字的短文,之後在英文組及中文組各選出一名優勝者,可獲得一千元獎學金。
張綠蓮說,青年人較成年人更容易接受器官移植觀念,互助會希望由優勝者文章中,得到如何宣導器官捐贈的意見,應用在未來的宣導活動中,同時鼓勵華裔青年踴躍成為器官捐贈者。
參加者必須在三月八日前將作品完成,查詢作文比賽詳情,可以致電六零四·六六七·零三七七,或電郵odc2003@hotmail.com。
{}
(左起)楊再傑、華人腎病互助會義工劉楚沅、張綠蓮、華人腎病互助會代會長梁吳巧翠,齊呼籲華人加入成為器官捐贈者。(楊凌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