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德育是學校與家庭的共同責任
  • Date: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1
  • Synopsis: 自從上一篇討論學校德育的稿子刊出後,有人這樣問筆者:「列治文的學委無緣無故把德育問題提出討論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自從上一篇討論學校德育的稿子刊出後,有人這樣問筆者:「列治文的學委無緣無故把德育問題提出討論,難道不怕引起無窮的爭議,最終變成吃力不討好嗎?」筆者的答案是:「怕!而且是很怕。」 其實,我們的心情確是戰戰兢兢的,我們明知德育問題是一個極敏感的議題,把它提出來討論,就好像打開了一個魔術盒,你根本不知道在盒子裏的是白兔還是鴿子,不過,正因為這個議題富爭議性,假如在遇上危機或尖銳性事件時才討論便會太遲,到時討論很易變成爭論,造成壁壘分明的對立局面,所以列治文的學委寧願「未雨綢繆」(proactive),讓有關的討論在較平和的氣氛下,能更深入和有意義。 筆者堅信從理性討論中建立共識,是民主社會根本之道,如果我們連這樣也做不到,可說真是愧為加拿大人了。 德育問題之富爭議性,原因是牽涉的問題十分複雜,其中包括:誰來教?教什麼?怎樣教?而且在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如加拿大,複雜性就更大,在各種取向不一的文化中,怎樣去劃定一個大家接受的標準,困難是不容易解決的,但筆者絕不同意因此就應迴避問題。 無可否認,德育的責任不能完全由學校去負,家庭始終是影響兒童道德發展最重要力量,但目前學校和家庭之間,因為缺乏共識與默契,彼此不但欠缺合作與信任,有時甚至發生誤會,變成互相指摘,例如有些家長期望老師能教授某些價值觀念,但老師卻認為這是家庭的責任,結果互相不滿及埋怨。因此,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透過溝通與討論,讓家長與學校能辨別、確定及接受彼此的角色與責任,澄清期望與限制,然後建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關係。 德育不能用說教方式去推行,也不適宜把它當作一個學校科目,因為這很容易流於理論化和表面化,更不幸的是變成假道學,講一套做一套,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德育融入生活中,讓兒童可以從實際經驗中,學習與實踐道德原則。 此外,德育的目的並非要下一代死守傳統,例如中國過去的傳統思想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在不算太遙遠的二、三十年前,中國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仍遠不如男性,但今天不會再有人認為女性不應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可見傳統不一定是對的,更值得反省的,就是當日一樣有人以「有乖倫常」為理由,去維護不合理的傳統。 我們下一代所面對的世界,會遠比今天的複雜得多,他們要有更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更高的道德判斷力,才能夠應付,所以德育要以此為目標,將來才會真正對他們有幫助。 {} 區澤光 Chak Au 當值學委 【讀者如有意見或問題,可來函或傳真本報社區版,代轉當值議員或學委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