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卑詩華裔150年來的貢獻 議員來信 貝耐德
  • Date: Monday, January 5, 2009
  • Synopsis: 每次當我步行或駕車經過維多利亞華埠,都會見到有人群聚集在美輪美奐的同濟門拍照留念,及感受這個極具色彩活力的地方的氣氛。雖然有很多人,包括遊客及從外省到來的人士,都認識這個地標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每次當我步行或駕車經過維多利亞華埠,都會見到有人群聚集在美輪美奐的同濟門拍照留念,及感受這個極具色彩活力的地方的氣氛。雖然有很多人,包括遊客及從外省到來的人士,都認識這個地標,但部分人可能不知道它所象徵的統一意義。 這個牌樓在1981年,由華裔及非華裔社區合力設立,建築物寓意兩種不同文化一起居住及工作,和平、互相支持及和睦共存。這主題在牌樓的結構上不斷地重複,牌樓上的金龍和紅鳳凰分別象徵陰陽兩種元素,這些元素象徵事物怎樣相互配合。這情操從在牌樓上「同心」、 「協力」的銘文中表露無遺。作為卑詩省民,這牌樓代表建設這省分的豐富多元族裔,這確實使我感到自豪。 多元族裔及文化社區的貢獻,令到卑詩省成為一個健康、有活力及美麗的省分。本省有幸地有強大的多元文化,而我很高興在今年卑詩省150周年的慶祝上,特別向我們不同的文化根源致敬。 文化上的慶祝,是卑詩省150周年慶祝活動的一大主題,當然中國文化也是重要一環。事實上,2008年也是加拿大最古舊的華埠——維多利亞市一處歷史瑰寶——建立150周年的紀念。 維多利亞華埠的150周年紀念正好在2008年是非常合適的,因為8這數字在中國文化上,是代表好運、繁榮、財富及幸運。 當英國的皮草商人在1788年帶同120名華裔藝術家到西北沿岸建設商店,華人首次踏足卑詩省。70年後的1858年,中國商人及礦工在菲沙河的淘金潮高峰期由加利福尼亞州來到卑詩省,將他們的新家園稱之為「金山」。自此卑詩省華裔社區就一直為本省作出貢獻。 在1881年至1884年間,超過1.5萬名華人移居加拿大,當中包括6500名協助興建連接溫哥華至滿地可的鐵路工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500名華裔加人冒生命危險參軍,勇敢地捍衛這個他們稱之為家的國家。本省所有人都有受惠於傑出的華裔卑詩省民的貢獻,他們包括劉志強、關慧貞、張杏芳、李燦明、黎全恩博士和曾任卑詩省督的林思齊博士。 為表揚華裔卑詩省民的成就和貢獻,省政府撥出2.5萬元予維多利亞華商會舉辦一連串的「150年在金山」的慶祝活動。另外,我們亦撥出了1萬元予維多利亞中華會館,在2008年籌辦一連串以華埠為主的活動。省政府亦感到榮幸,宣告將8月3日至10日訂為華裔加人傳統日。 在過去的一年,卑詩150周年慶祝撥款在全省各地支持了多項計劃去突出我們的華裔傳統。我們提供了8000元予Revelstoke博物館及歷史檔案協會,舉辦一個集中介紹華裔建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展覽。亦給予Kelowna社區資源協會1萬元製作教育紀錄片,集中介紹在1900年代,華裔移民到卑詩內陸的歷史。 另外又撥出1萬元予溫哥華島的多元文化協會,舉辦活動表揚定居Nanaimo華裔的多項貢獻。 最近,我很榮幸宣布一項170萬元的撥款,用以慶祝卑詩150周年及表揚本省豐富的歷史與傳統,但我們對卑詩華裔傳統的肯定和支持並不只限於卑詩150周年的活動。 這些年來,省政府的傳統部門,一直致力於保護及保存卑詩省華裔的歷史和傳統。我們與維多利亞市政府合作,改善對華裔社區歷史的記錄,投放資源在保存與華裔社區息息相關的幾座歷史建築物,而我們亦會繼續與聯邦政府及其他機構合作,向加拿大歷史遺跡及古跡委員會,提名將卑詩省的古蹟列為歷史遺蹟。近期被列為國家歷史遺跡的包括巴克維爾村的致公堂樓,及在維多利亞市Harling Point的華人墓地。 維多利亞華商會的「150年在金山」慶祝活動的高峰,是在去年夏季舉行的頒獎典禮晚會。晚會舉行的日子,亦正好在2008年的 8月8日。省政府很榮幸,能在這個對華裔卑詩省民表示幸運的晚上參與其中。 在我們回顧卑詩省150年的歷史之際, 我們都以華裔加人對本省豐盛的貢獻而感到榮幸,而他們的傳統,會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使卑詩省真正成為全球最好的地方。 卑詩旅遊、文化及藝術廳長貝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