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淺述謝琰書法和學養 妙墨縱橫千家字 卓識胸藏萬卷書
  • Date: Wednesday, March 11, 1998
  • Synopsis: 特稿 謝琰先生本月十四日在卑大的《尺素寸衷》個人書法展,是溫哥華藝術界的一件大好事。筆者難不解書道,由於治學之故,時常與謝先生談藝論學,得聆教益,日子久了,對先生之書法和學養,也略知一二
  • Article Text: 特稿 謝琰先生本月十四日在卑大的《尺素寸衷》個人書法展,是溫哥華藝術界的一件大好事。筆者難不解書道,由於治學之故,時常與謝先生談藝論學,得聆教益,日子久了,對先生之書法和學養,也略知一二。 謝先生三十年前由林千石老師指引學習書法。最初從隸書禮器碑入手,隨後轉習米、黃庭堅,兼寫魏碑張黑女;行書學王羲之、歐陽詢;草書則以孫過庭之書譜為本;楷書主要臨習褚遂良、歐陽詢。出入於各家之中,汲取其精華,融匯貫通,漸漸形成自己的書風。其中米、黃庭堅這兩家對謝先生影響頗大。 謝琰先生不僅對技巧的磨煉與筆法精熟極為重視,尤其強調立品和務本為書學正途的主張。嘗以裴行儉「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文藝」、蘇東坡「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苟非其人雖工不貴也」為其學書之座右銘。這也就是博青主「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作字示兒孫)之謂也。因此,謝先生之於書學,力倡正拙,貶巧媚,卑奴俗之氣,以自然無偽為尚。記得他曾對筆者說過,中國書法是以文字、筆墨為媒介,創作成有韻律、有生機的作品。學書以古人為楷模,集各家之長,融匯貫通,以求達到「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的自我風格。書法藝術創作不僅是筆墨運用、結體、章法配合得宜的總和,更是作者精神的表現。陸放翁教兒作詩有「工夫在詩外」之說,書法創作亦可以說「工夫在字外」。字外的工夫不外是多讀書,尤其是文、史、哲學、藝術,甚至科學的書都會充實自己內涵,潛移默化,薰陶了自己的人格。蘇東坡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工夫在字外」,更可視作他的一種藝術主張。據筆者幾年來的接觸,知謝先生一直都在實行這一藝術主張。謝先生在圖書館工作之餘,終日手不釋卷,浸淫於經史子集之間,涉獵超中西哲藝之外,正是這種堅實的學養基礎,才使謝先生的書法表現出鮮活不拘的特質,具備有藝術家的獨特個性。 從來書勢,襲古難新,自構難穩。而臨摹前人書帖,往往得其皮相者易;精意入神,顯自家面目者難。雖然,謝先生的書法容有未臻完善之處(深於米、黃,然骨力與沉實處似嫌不足),如能結合其藝術主張參悟其書法意蘊,便不難發現謝先生的書法清新俊逸,自得天機,溢乎紙上,而且從他的用筆認真,選材嚴謹中可以窺見其學養之深厚。可謂由技至藝而通於道也。 管得之見,還望方家教正。 鄭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