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一字曰僑原有憾 此身安處是吾家
- Date: Thursday, May 7, 1998
- Synopsis: 特稿 聽眾,前卑詩省督林思齊對自己創辦的「香港僑商會」那個「僑」字十分介意,好像要改換個新名字。一時好奇,便去翻查字典
- Article Text: 特稿 聽眾,前卑詩省督林思齊對自己創辦的「香港僑商會」那個「僑」字十分介意,好像要改換個新名字。一時好奇,便去翻查字典。 《辭源》僑字條有這樣的解釋:1)僑,寄也。旅寓日僑居。2)僑胞,謂僑居國外的同胞。3)僑寓,寄居異鄉也。即是說,自稱為「僑」,即是表示自己不是那個地方的人,無意安居落戶。 我年輕時候,身為越南華僑,知道中國政府有專門處理海外僑胞的機構,例如僑務部。身為華僑的我,也清楚知道,政府的僑務人員對海外華僑的重視,原因之一是龐大的僑匯。 但是僑匯也成為海外僑胞的絆腳石,當我十多歲時候,在越南海防一家香港資金經營的銀行任事。有同事由「唐山」調來,與一位同事同去接船,當年沒有計程車,只有人力車,聽到我的車伕與前面同事的車伕說話。他們是道地越南人,說的是北圻越語。 車伕甲:「(先來句粗話),又一個到來賺我們的錢啦!」 車伕乙:「(也說了一句粗口),賺了我們的錢帶回去享福。」還吐了一口唾沫。 當年海外定居的華人都自稱華僑,因為有「落葉歸根」思想。果既是賺了錢帶返家鄉(或香港)安享青年,有人還一邊工作一邊匯錢返鄉建屋買田。(當時還沒有買本護照做護身符這回事)因此便引起東南亞各地的土人排華,我自己也親身經歷一次,沒有給打死,算是幸運。 時勢轉變,大家知道,若果不「落地生根」,便要永遠做個異鄉人,永遠受人歧視,決心「落地生根」,便得要不當自己是「華僑」了。 林博士當年任省督,號召華人把橋燒掉,融入社會,成為加拿大人的一分子,幸而他人緣好,沒有人願意挑起「香港僑商會」那個僑來幽他一默。 十多年前,我來到溫哥華時,已知道有「香港僑商會」,當時的印象,以為是「香港富商僑居溫哥華的私人俱樂部」,如果局勢有變,他們都會回到香港去。 八四年我加入「中僑互助會」義工行列時,對那個「僑」字也曾迷惑。中僑鼓勵新移民投入社會,準備成為加拿大人。何以有此名字,大概中僑成立之初,沒想到局勢發展得那麼快,三級政府視他們為橋樑,寄予重任。當然,今天的中僑已不是「中國僑胞互相幫助。」 要了解當年華裔人士的心態,可以聽聽「華僑之聲」的台歌。「華僑之聲」創辦二十五周年了,相信劉恆信先生也驚嘆,時代改變得那麼迅速。 香港僑商會、中僑互助會、華僑之聲都是「落葉歸根」時代的產物,今天不必那麼謙虛自稱為「僑」。有位土生土長的日本女士對我的女兒說:「人們看到我們膚色,故意問我是什麼人。我一定回答:我是加拿大人。」 金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