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人物專訪 陳冠中﹕香港包容度不及北京 港人憂「被強制大陸化」
  • Date: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 Synopsis: 香港作家陳冠中攜中長篇小說《盛世:中國,2013》最新英文版出席溫哥華國際作家節,他自稱「溫和悲觀派」,不認同以二元對立法解讀中、港文化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香港作家陳冠中攜中長篇小說《盛世:中國,2013》最新英文版出席溫哥華國際作家節,他自稱「溫和悲觀派」,不認同以二元對立法解讀中、港文化。寓居北京十多年的他指,香港主體性很難改變,不如北京具多元性及包容度。而與龐大體制交往,香港人的近憂是「被強制大陸化」,價值觀無法延續。 明報記者王冬樺 作為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台北工作、北京定居十多年的華文作家陳冠中,2009年完成的中長篇小說《盛世:中國,2013》討論中國近20年崛起後,資本與政權的結合所創造的「盛世」中國,及從政治體制到意識形態發生的轉變。 陳冠中此次攜小說最新英文版本《The Fat Years》參加從本周二開始、為期6日的溫哥華國際作家節,並連作三場演講。他說,小說寫於中國2008年的「多事之秋」後,之所以將故事的發生推至「未來進行時」,是為了得到更多空間,通過虛構事件解釋某些在當時還不能被完全接受的觀點。 陳冠中強調,文學是作啟發思考之用,而非在黑白分明的語境下給出結論、指明解決方案,他亦否認這是一部「寓言」小說,「當年的社會趨勢至今未改,並將一路延續」,而讀者讀畢自會明白「穩定」的真相及它承載的正負意義孰輕孰重。 作為十多年的家,陳冠中對北京有很深感情。他形容,北京一直由外族統治,決定了人人都有複雜的背景;「同時它又是最寬容的城市」,不會太將「外地人」與「原居民」分隔開。他說:「另外,作為文藝工作者,可以碰上許多有意思的人,知道全國的事情」;相對而言,香港本地主體性就不隨外來人口增加而輕易改變,「就包容性而言,香港不如北京」。 在中港兩地,都有人將差異等同於衝突,並擔憂中國文化滲透將衝擊香港核心價值,陳冠中認為這是一種對問題的簡化。他說,中港兩地文化界異同並存,知識結構不同自然導致文化價值觀不同,嬰兒潮後出生的一代香港人在成長階段看的書就與內地有區別,許多人對中國的地理、風土人情的認知程度低,但歷史科反而讀得很好,同時,孔、孟、老莊等中國文化塑造了那一代人一生的德行。 就近來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抬頭、90後在公共領域集體爭權,陳冠中認為,大部分人的身分認同在過去二、三十年逐漸加強,年輕一代投入公共事務的熱情、比例遠超過香港「火紅」的70年代「被神話」的「理想主義」一代,「變得更有主張、敢於批評政府是大好事!」 陳冠中補充,不妨將「香港的大陸化」與「大陸的香港化」並行而論,若是民間交流自然產生的,就毋須焦慮,現在香港人的恐懼是在「被強迫大陸化」。 在被問及未來香港會否重現移民潮,陳冠中表示,97前夕大規模的、以替家庭買政治保險為目的之大移民潮可能難重現。他回憶,84年中英談判後,由於對「一國兩制」承諾將信將疑,約50萬香港人陸續移民以加拿大、澳洲為首的海外各國,當年香港經濟史無前例的旺,那一批絕不是經濟移民,他們不惜投下可能收不回的成本,將資源放在別處。這些人也沒有在香港主流發展道路上留下烙印,他們的位置很快被人替補。 陳冠中猜測,目前香港人移民時考慮的因素極為多元,主要目的仍是避免捲入貧富差距及房價過高的社會矛盾、追求良好環境及子女教育,緊隨世界經濟形勢起伏。 陳冠中攜《盛世:中國,2013》最新英文版《The Fat Years》出席溫哥華國際作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