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偕西大2教授表現卓越 于化忠分享20萬撥款鑽研DNA
- Date: Friday, December 26, 2003
- Synopsis: 【明報專訊】西門菲沙大學(SFU)華裔化學系助理教授于化忠與西大兩名教授,共同獲得加拿大自然科學與科學研究委員會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西門菲沙大學(SFU)華裔化學系助理教授于化忠與西大兩名教授,共同獲得加拿大自然科學與科學研究委員會(NSERC)撥款20萬元,支持他們所進行的DNA研究計劃。此次全國共有100項研究計劃爭取撥款,最終有9項獲得批准。
100項研究僅9項獲批
除了于化忠外,其他兩名教授是物理系的貝克霍弗(John Bechhoefer)及生物化學系的迪潘卡森(Dipankar Sen)。他們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DNA與蛋白質分子,在電導下產生的交流變化。這項研究還運用最新納米科技(nanotechnology),突破實驗過程中的技術層面困難。
于化忠來自中國山東省的小農村,就如他在簡歷中提到:「成長歲月沒有特別值得墨之處,只是去完成一連串的學業。」這一連串的學業成就累積,令他從山東大學完成大學及碩士課程,又到北京大學拿到化學博士,之後又轉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研究生。完整的學術背景讓今年才32歲的于化忠,已經擔任過斯高沙省(Nova Scotia)Acadia大學助理教授,又在2001年來到西大,成為化學系助理教授。另外,于化忠也是即將在西大舉行的學術會議召集人,有來自本省的教授和工業代表超過100人參與。
出生中國農村成功靠努力
在加美兩國的學術領域中,美國似乎是較多留學生的首選,于化忠解釋,1999年得到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獎學金,又可以同時取得移民資格,於是與妻子兩人來到這個新國度:「選擇加國的選擇很難說對或錯,也許是對的吧。」
他說,移民到溫市後,就只一心想安定下來。「許多校內同事,都不在溫市土生土長。本地人的觀念,是工作機會在那裏就往那去;或許華人移居海外後,也要改變一下觀念,讓自己更融入本地生活。」
于化忠形容先前居住的斯高沙省小鎮,只有「11個半」華人,購買中國物品十分不便,不過重教學的Acadia大學,讓他了解如何跨越文化教育制度的不同:「自己熟悉的亞洲式教育,不能放在重視創意及溝通的北美學生身上。必須課前作好準備,利用不同教學法去吸引學生。」
目前除了擔任大學部教授,也指導研究生,于化忠認為,70到80年代來自中國和台灣的留學生,的確代表「勤奮向學」的形象。「一位著名的美國教授曾說,如果只能挑選2名研究生協助研究,選擇華裔學生就對了。」不過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形態改變下,「勤學」與「華裔學生」已經不能劃上絕對等號。
備課充足應付學生需求
于化忠表示,經濟富裕讓華裔學生不再積極爭取助教機會,而一胎化政策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唯一重心,即使中途輟學,父母也不忍斥責。他說,90年代後的華裔學生分成兩類,一是努力念書的「傳統派」,二是新興的「現代派」,聰明有餘,認真不足。
于化忠承認,華裔學者要付出更多心力,但是確定目標加上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
于化忠研究的DNA計劃獲自然科學與科學研究委員會撥款20萬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