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催策學中文 箇中有矛盾 李松認為一針難得兩頭利
- Date: Friday, May 22, 1998
- Synopsis: 特稿 在溫哥華中文教育發展上,溫哥華議員李松(圖)可算得上是歷史見證人,他在一九五零年開始念中文學校,其後曾參與多項中文教育工作,他覺得華裔推動中文教育無疑非常重要,但有時又會感到矛盾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特稿 在溫哥華中文教育發展上,溫哥華議員李松(圖)可算得上是歷史見證人,他在一九五零年開始念中文學校,其後曾參與多項中文教育工作,他覺得華裔推動中文教育無疑非常重要,但有時又會感到矛盾。
李松於一九五零年在溫哥華文彊學校念書,因他是中國移民,有中文基礎,念了三年便畢業,不像其他土生華裔學生要念十二年。
他曾任中華文化中心教育組主席、卑詩省中文學校聯會籌畫小組共同主席,對溫哥華中文教育發展有深刻認識。他說,當年華裔家長因為怕排華,故此大都送子女到中文學校念中文,以備必要時回到中國亦可適應。時至今日,加拿大已沒有排華,但華裔家長則怕子女在加國謀生困難,希望子女認識中文,方便回亞洲發展。
李松慨嘆部分華裔未能完全投入加國以加為家,將子女送往學中文也許亦為了回流。
他覺得華裔將子女送往學習中文,讓中華文化能薪火相傳,是非常重要。如果要子女完全投入加國社會,更適應這裏生活,能夠勝過其他族裔,在各行業中有出色表現,他們的英文能力反而更形重要。
李松稱,以他自己經驗所得,如華裔在加國要出人頭地,必定要比本地加拿大人付出更大努力,英文亦要更勝一籌,才能有機會站得更高位置,但如果要子女在中、英兩文化中都表現突出,非常困難,故很多時在考慮子女應加強學習中文或英文,往往出現矛盾。
談到五零年代的溫哥華中文學校,他說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中文學校學生全部都屬土生,他可算是第一批中文學校新移民學生。當年每學生要念十二年中文,初班學生在英文學校下課後,便要回中文學校上課兩小時,高班則在上學前兩小時到中文學校上課,每學生每周上六天中文課,每天兩小時。李松稱,當年所念的中文,全部是根據中國教育部課程,只是撇除科學、數學,只念國文、歷史、地理三科,由於要十二年才畢業,不少學生應付不了兩種文化的教育,中途放棄念中文。
他覺得現時推行中文教育較似更加困難,因為學生有來自土生、有來自大陸、台灣、香港,程度參差,故無論在訂定課程及課本上,都費煞思量。
李松相信中文教育在卑詩省仍會受到重視,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去發展得更好,更受到認同。
本報記者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