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加美學者調查發現 中台年輕族乏供養父母觀念
  • Date: Friday, February 6, 2004
  • Synopsis: 【明報專訊】台灣和美國的學者都指出,海峽兩岸的華人青年,對侍奉年長父母的責任已日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台灣和美國的學者都指出,海峽兩岸的華人青年,對侍奉年長父母的責任已日漸淡薄,在人口邁向高齡化的今日,傳統觀念的改變將造成社會和政策制定的衝擊。 美國學術雜誌《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今期內容提到,中國大陸經濟開放步伐,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帶來影響,愈來愈多的城市青少年,不認為照顧年老父母是必然的責任。台灣明新科技大學老人福利系系主吳惠玲也指出,子女擔起照顧父母起居的觀念已經受到挑戰,台灣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深受西方思維影響,較少人願意再擔起照顧父母晚年生活的責任。 昨日應邀到西門菲沙大學介紹台灣老年人口情況的吳惠玲稱,台灣40到65歲族群仍有照顧雙親的觀念,不過3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並不完全遵守這個傳統。預計到2050年,台灣將有約一半的人口達65歲或以上,照顧耆英的政策和服務格外重要。目前大部分的台灣耆英,不論身體健康情況如何,都堅持待在家中終老。 吳惠玲指出,台灣在耆英福利相關措施上屬剛起步,她不贊同65歲退休的刻板劃分,因持續工作和社交,乃保持老年生活健康的因素。許多個案顯示,停止工作會加速死亡,特別是男耆英。 至於刊登在《兒童發展》雜誌上的文章,是根據UCLA大學神經精神機構及Shandong Teachrers大學一同的研究結果。文章作者之一的寶吉尼(Andrew Fuligni)表示,中國大陸城市青少年開始重新思索遵從傳統照顧年老父母責任的重要性。在中國大陸經濟體系由社會主義逐漸向自由經濟市場靠攏,自由經濟產生的新思維,正在動搖過去的價值觀。 寶吉尼稱,中國大陸現在的青少年,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完全生活在市場經濟下的一群,以他們為對象來調查對傳統價值觀的態度,對中國大陸未來可能的家庭傳統結構轉變,實在有重要的指標意義。這些觀念的變化,關係到將來耆英人口照顧的情況。 在1999年,700名來自城市及鄉鎮的中國大陸高中生接受關於家庭責任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城市的高中男生,對花時間與父母相處、協助家務、經濟上支援父母及聽從父母在人生選擇上建議的重視程度較低;而家庭關係和睦與學校教育倡導,是影響觀念的部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