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台灣中國民族舞徘徊不前 兩岸促交流有助推動發展
  • Date: Saturday, January 18, 1997
  • Synopsis: 這次我帶領梁漱華民族舞蹈團十一位成員到台灣,參加為癌症病人籌款的義演,在台二周期內了解到一些台灣舞蹈界的情況,也認識了一些同業朋友。他們熱情、誠懇,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那份執著,讓我們在不自覺中接近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這次我帶領梁漱華民族舞蹈團十一位成員到台灣,參加為癌症病人籌款的義演,在台二周期內了解到一些台灣舞蹈界的情況,也認識了一些同業朋友。他們熱情、誠懇,對舞蹈藝術的熱愛和那份執著,讓我們在不自覺中接近。 在緊湊的行程中,在演出團副團長、台灣著名歌唱家劉弘春的安排下先訪問了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認識了趙郁玲、潘莉君二位。演出結束,返回台北的那天,我帶了八位演員教師拜訪了國立國光藝術學校,我和鍾捷茜分別給高中班的四十餘名男女學生教了古典舞及蒙族舞的基本動作,我團演員也示範演出了《放風箏》、《筷子舞》及《五月春潮》。 國光藝術學校的前身是中華電視台藝術工作總隊,二年多前改為國立國光藝術戲劇學校。該校設有傳統戲劇科、劇場藝術科、音樂科及舞蹈科。舞蹈科又分有中國舞組、現代舞組及芭蕾舞三組。校長柯基良是一位能力強又經驗豐富的藝術界前輩,實習輔導主任林清涼,音樂教師白玉光及兩位舞蹈教師均是資深老師。他們常到中國大陸、美國等地學習,收集最新資料教材,並經常邀請各地著名教授、資深藝人、大陸專家到校授課;這一趟適逢他們邀請北京京劇界一些名演員到來聯合演出,其中一位演員更留下作短期教學。由於該校還未有正式中國舞的教師,很希望我能任教暑期班。 我喜歡台灣的舞蹈學生、演員和教師,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一個舞蹈者對藝術應有的熱愛和無限的追求。特別是學生們,他們純樸、真誠、求知慾強,在我和鍾捷茜短短的二小時教學過程中,他們全副精神努力地把所教全部吸收下來。 我們的節目《放風箏》、《春》、《黃土地》、《白孔雀》等等引起了哄動,在台參加演出的原住民歌舞演員在我團演出時,都在幕側觀摩,而他們的山地舞亦已登峰造極。 雖然台灣近年有數位青年舞蹈家如台南蘇靜文等由北京舞院學成歸來,一些私校也聘任大陸教師,但台灣的中國古典、民族民間舞並不如中國大陸那樣有規範、有風格、有統一教材,還停留在四十年代的水平。據了解,主要原因是教育部未有劃一教材,大學舞蹈系中國舞僅以幾個資深前戲曲教師的自編教材,形成幾個流派,要獲大學舞蹈系文憑,當老師,亦唯有學習這幾個流派。由於老一輩教授不肯接受大陸的教材,故此北京舞蹈學院的中國舞考試課程遲遲不能在台灣展開。雖然如此,但不少年青的教師、舞者已開始到中國學習,回來自設學校辦舞團,如台北民族舞蹈團正是一例。 藝術是不應為政治立場所囿而致對立,既同是炎黃子孫,相信大陸的中國舞很快就會被新的一代舞者接受和推廣,而我們在海外的舞蹈專業人士更應盡力支持,協助此有意義的推廣和交流。梁漱華 梁漱華在國立國光藝校高年級學生前示範教授古典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