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台灣文化節開鑼 地道小食成最愛 首遷格蘭護街舉行免費入場
  • Date: Sunday, September 5, 2010
  • Synopsis: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台灣文化節昨晚在溫哥華藝術館(Vancouver Art Gallery)廣場舉行開幕式,並以台灣新銳設計師的時裝秀作為開場。本屆文化節場地由過去的萬國廣場移師溫市中心街頭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台灣文化節昨晚在溫哥華藝術館(Vancouver Art Gallery)廣場舉行開幕式,並以台灣新銳設計師的時裝秀作為開場。本屆文化節場地由過去的萬國廣場移師溫市中心街頭,並首次免費開放。 在服裝秀開始之前,有慈濟加拿大分會的志工穿覑以膠樽回收製成的衣服,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服裝秀。志工身上的衣物柔軟輕飄,完全看不出衣料竟是塑膠,而且只需12至14個膠樽即可製作一件短袖衫,60個則可做成一張保溫毛毯。 之後的正式服裝秀則展出陳姿穎、黃家祥及徐秋宜3名台灣新銳設計師的作品。3名設計師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大膽地將西方時尚和東方色彩作出完美結合,配合國際級展演模式和舞台聲光,看得觀眾目不暇給。 開幕式上有多位三級政要前來祝賀,其中聯邦印第安人事務部長鄧肯(John Duncan)代表移民部長康尼(Jason Kenney)致辭,文化節執行總監吳權益則感謝聯邦政府傳統部為本屆台灣文化節提供資助。 除舞台表演外,台式小食亦是歷屆台灣文化節的重點,但不同往年集中在萬國廣場,今年的攤檔分散在溫市中心格蘭護街(Granville St.)700號路段以及藝術館廣場兩處地方。 每年都在文化節賣刨冰和小食的朱太稱,新場地不如從前方便,因為設在街頭的攤檔較難取得水電,各攤檔間亦未設屏障,場面有點混亂,吹起風來也比較冷,影響刨冰銷路,但免費入場卻使整體生意有所提升。 賣炒米粉的Anthony則發現除華人外其他顧客比例明顯增加,他推測是因為遷至溫市街頭和免費入場之故。能向其他人推廣台灣美食固然令人高興,但Anthony亦擔心有老顧客不知地點轉換。 與朋友一同前來的Emily則表示新場地分散在兩處地方,令人感覺規模較小,也不如以往方便,但她十分欣賞今年的舞台,不僅面積較大,設備規格也高,令她非常期待往後幾天的樂團表演。 台灣文化節由昨日起連續3日開放,每天除小食攤檔外還有多場舞台表演和抽獎活動,詳情請至網站taiwanfest.ca點選溫哥華一欄查詢。 ▲舞台表演或許精彩,但各式台灣小食仍是遊客最愛。(楊大東攝) 賣刨冰的朱太,覺得街頭攤檔不如以往方便。 與朋友一起前來的Emily(最右)覺得場地分散兩地後,變得比前較小。 Anthony發現今年西人顧客較多。 ▲台灣新進設計家黃家祥作品。 孩童身上的披風看似輕巧,其實是以膠樽製成的回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