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多元文化添光彩
  • Date: Tuesday, January 14, 1997
  • Synopsis: 本來打算暫時不要舞文弄墨,使內心得以平靜,但由於拜讀何思撝的《學書、論書、展書》,思潮起伏,不能自制。這次《書展》,除甲骨文外(書法家謝琰說,何思撝是少數書法家能夠深入甲骨文書法領域的一個),還有金文、大篆、石鼓文、女書等等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本來打算暫時不要舞文弄墨,使內心得以平靜,但由於拜讀何思撝的《學書、論書、展書》,思潮起伏,不能自制。這次《書展》,除甲骨文外(書法家謝琰說,何思撝是少數書法家能夠深入甲骨文書法領域的一個),還有金文、大篆、石鼓文、女書等等。 手頭有一本一九四九年六月在上海出版的《中國文字的演變》,作者曹百翰說:[文字的發生,並不是由於一個聰明人的創造。而是在許多年月當中,經過多數人的努力,方才產生出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今日所知,是甲骨文,但是被發現最遲(一八九九年),距今不過近百年罷了。那時候河南省安陽縣的殷墟舊址發現大批龜甲、獸骨,上面刻有古文字,都是記錄殷朝皇帝占卜、祭祀、征伐、田獵等等事情。金文是在金屬器具上刻上的文字,到十一世紀才多起來,因為這時代(北宋)的金屬古物發現漸多。 周朝以前古文很不統一,各地有各地的文字,各時代有各時代的寫法,到了周宣王時代,太史籀據當時的文字,加以改訂成書,叫做《史篇》。這種統一的文字,就是大篆。 石鼓文最早刻成於秦宣公四年(公元前六百七十二年,石鼓上刻的文字形狀結構與西周晚期青銅器皿文字形一脈相承,是從金文演變而來。筆者喋喋不休,無非為了方便年輕的讀者,省得他們去翻書,高明幸勿見笑。 曹百翰又說:[從古文到大篆、小篆,筆劃逐漸簡單,但仍帶圖畫意味……。]也許因此,後世才有寫字與書法的分別。不過,倘若沒有蒙恬(秦代)發明兔毛筆;蔡倫【漢代】發明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造紙;魏晉時代發明用漆煙、杜墨和成墨丸,在凹心硯在磨墨,便沒今天的[文房四寶],書家也難以發揮天才。 甲骨文看來也有點像抽象畫,經過何思撝的構思、變化,寫出來說似畫,又似文字。讀看他那幅[多元文化萬歲](左圖),即使不識中文,也可以慢慢欣賞。你看那個[萬]字,像是會動的。書法本來是寫字的藝術化,造詣高的書家,每一筆畫都是畫的線條;用筆剛柔,用墨深淺,字便有生命。怪不得謝琰說他[覓古求今]。 希望何思撝畫展成功,為加拿大多元文化增添異彩。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