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如何成為「大贏家」?
  • Date: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3
  • Synopsis: 大家還記得卑詩省曾經在八零年代至九零年代推行的教育二千改革嗎?當時令一部分家長震驚的是教師
  • Article Text: 大家還記得卑詩省曾經在八零年代至九零年代推行的教育二千改革嗎?當時令一部分家長震驚的是教師的授課宗旨要視乎學生自定的進度,原因每個學生智商不同、興趣不同,所以學習進度有異,要好好教導青少年人,當時的教育方針是以每個學童為主。 為推行該項改革,教師對學生的評語只可以稱讚成功的地方,不去指出不足之處:而且為統一和不會出錯,教師的語句經已由專家寫好,編了入電腦,教師只需要按上編號,成績單上便填滿了「政治正確」的文字。 但在教育其他的範圍,學生則沒有那麼幸運了。 嘗試去申請大學,用個別進度來解釋為何自己的積分未夠理想,達不到水平,故大學應給予同情分數,給予入學機會。 或去申請工作,用潛質和誠意來解釋為何自己未能達到公司要求工作的水平,卻覺得自己應有機會在商界中「慢慢學習」,不應硬性規定工作量和質素。 其實,競爭是現實社會的要求,但如果學生在成長過程缺乏操練,不懂得如何去競爭,不明白怎樣從失敗中學習,不肯去面對自己的缺點和接受批評,讓身旁的人說出逆耳的忠言,我們的教育和對青少年的培訓完全與現實脫節了。 難怪「教育二千」的改革最後捱不住家長、部分教師和學生的批評,終於被省政府取消。 但遺留下來的問題仍然存在,就是怎樣去培育青少年做「勝利者」,如何成為天生的「大贏家」。 有些時候學生會把「勝利」誤作為爭取高分數的同義詞,聽過有群學生在畢業後才說出在中學時有教師擔任女子排球隊教練,但因為要博取高分數和教師的讚賞,多點比賽出場的時間,學生竟要接受教師言語的暴力、粗言穢語,間中被發覺「不留心」聽該位教師訓話時,被教師用排球擊打頭部也不敢揚聲,滿心相信做「忍者」就代表「大贏家」的悲劇。(大贏家之一) 容順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