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子女學習遲緩鬧情緒不難紓解 張佩珊推薦音樂治療可出幽谷
  • Date: Tuesday, June 16, 1998
  • Synopsis: 特稿 音樂能陶治性情,鬆弛精神早為人所樂道,但音樂用於治療 未為廣泛認識,華裔音樂家張佩珊(左圖)目前嘗試推行音樂治療,讓情緒有問題,或者學習較為遲緩的兒童,透過音樂的啟發,回復正常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特稿 音樂能陶治性情,鬆弛精神早為人所樂道,但音樂用於治療 未為廣泛認識,華裔音樂家張佩珊(左圖)目前嘗試推行音樂治療,讓情緒有問題,或者學習較為遲緩的兒童,透過音樂的啟發,回復正常。 張佩珊是香港移民,加拿大註冊音樂教師,取得加拿大公開大學音樂治療學學士,曾在卡比蘭奴學院(Capilano College)專修音樂治療,擅長教導兒童音樂及鋼琴演奏。 她說,音樂治療其實並不新奇,因為較少推廣而鮮為人知,其實透過音樂的美妙旋律及悅耳音調,是可以有助在情緒或學習上有問題的兒童,得到啟發潛能。 她稱,她曾經治療過一些學習遲緩的兒童,在教導他們演奏一些悅耳歌曲時,可以發覺藉著音樂陶冶,會使他們很有興趣慢慢練習,結果終能夠彈奏出他們喜歡的樂曲,雖然學習時間較長,但 可啟發其內在潛能。 張佩珊指出:不要小覷那些看似簡單的音符,如果善於運用,再配合編排適合的課程,能使小孩子在信息及感情傳達,學習交際,語言訓練,對事物的理解及記憶能力都有截然不同表現。她解釋說:人生下來便有或多或少的音樂潛能,兒童對音樂的反應代表了對外界事物的開放接觸,若能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有音樂,會使兒童的品格培訓及潛能發展,都發揮得淋盡致。她稱,由於華裔與歐裔人士的文化背景有異,在設計音樂治療課程上,亦要作出因應。有時為適合華裔的課程,歐裔家長會覺得太多學習,反之,華裔家長會覺得太多遊游戲,不似學習,故此要因才施教之餘亦要因族裔而施教。 張佩珊說:音樂治療在香港正在興起,雖然香港現時失業情況嚴重,但音樂治療專家仍然吃香,但在溫哥華華裔中,只是開始認識音樂治療階段,但相信在長遠而言,音樂治療被華裔廣泛接納,因為人類對美妙樂章,動人旋律,是絕不會抗拒的。 本報記者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