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家長與校園暴力
- Date: Thursday, November 13, 2003
- Synopsis: 最近大溫地區頻頻發生學生傷人事件,有一群教育工作者認為,華裔家長普遍對校園暴力缺乏正確認識
- Article Text: 最近大溫地區頻頻發生學生傷人事件,有一群教育工作者認為,華裔家長普遍對校園暴力缺乏正確認識,如果真要減少校園的暴力發生,家長要改變他們的態度。 很多時候,華裔家長只認為發生肢體衝突才算是暴力現象,而忽略了語言侮辱,嘲笑和威脅、散布謠言、將他人孤立於群體之外等都是欺凌行為。 從學生角度來說,特別受到中西文化不同背景和教育的青少年人,往往在受到欺凌後不會向校方投訴,或覺得學校毫不關心,投訴即等於弱者,只好回家向家長求助。 當家長聽聞子女的投訴,發覺如果只是非肢體接觸的衝突,很多時候會吩咐子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想「弄大」事件,或甚至覺得語言上的侮辱是「小兒科」,不足為奇;亦可能教子女「以牙還牙」,用語言還擊。 這種處理方法很容易令子女對暴力產生不正確的態度,問題根本不能憑「忍了他」或是「以暴易暴」來解決,令青少年人感到毫無安全感,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處理暴力問題,更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了解。 有些家長亦擔心一部分青年對暴力的態度,說是因他們家庭也有施行暴力行為,例如家長常常用「拳打腳踢」形式來對付子女,摑一掌是常見的指定動作;還有時常用語言侮辱,加「花名」,醜化孩子外貌或衣著的言論,以及時常用威脅來控制孩子的行為說「如果你……我就……」等行為,間中亦有拋棄子女的怨言。 從很多個案來看,暴力是會按照家庭的習慣一代接一代傳下去,漸漸認為用刀用暴力去贏取眼前的勝利是正常的做法,這樣下去,後果是不堪設想了。 要幫助家長去了解校園暴力問題,相信大家要將暴力帶出學校校園的框框,令家長及社會正面去討論在社區和家庭存在的暴力問題,否則,很容易令整個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責任停留在學校負責人身上,其他人可以卸膊。 容順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