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家研醫罕見遺傳病良方 籲以愛心待患者較藥物更有效
- Date: Saturday, May 1, 2010
- Synopsis: 【明報專訊】卑詩臨床基因組研究網絡(BCCGN)昨日召開年度研討會,數百名專家學者就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問題,分享診斷和治療經驗,並呼籲政府和各界應積極工作,建立具系統的有效研究機制,讓患者重過新生活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卑詩臨床基因組研究網絡(BCCGN)昨日召開年度研討會,數百名專家學者就罕見的遺傳性疾病問題,分享診斷和治療經驗,並呼籲政府和各界應積極工作,建立具系統的有效研究機制,讓患者重過新生活。
《紐約時報》的著名專欄作家小賴斯頓(James Reston Jr.) 在大會上表示,他的小女兒出生18個月後,突然病倒導致整個身體機能嚴重受損,27年來四處求醫都無法確認病因,本應快樂奔跑的孩子只能依靠輪椅,臉上不再有笑容,智力亦受到嚴重影響,直到現在依然不能開口說話。
他強調,曾一度感到沮喪、無助和憤怒,不明白為什麼女兒要遭受這些「莫名」的痛苦,但隨後慢慢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同病相憐的家庭,他們甚至由於經濟條件有限,連基本生活質量都無法保障。
他由此建立起信心,要與頑疾抗戰,並撰文寫書與病友們分享女兒的故事,告訴大家「無論多少困難,都不能放棄希望」。
卑詩罕見疾病協會(Rare Disease Foundation)的實驗室主任波爾科博士(Dr.Cornelius Boerkoel)表示,罕見遺傳性疾病其實並不罕見,典型的案例是行動和思考能力降低,大腦無法處理信息等。
這些疾病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營造出的「無藥可救」的氣氛,讓公眾產生恐懼心理,覺得沒有希望,從而選擇消極的治療態度。
他強調,隨覑基因(DNA)測定技術的完善,將為診斷病因提供更好工具,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加強對這類疾病的認知,用更多的耐心對待患者,因為「愛心可能比藥物更有效」。
他又說,已經開始尋找結合中西醫的綜合療法,讓「自然協調」和「科學應用」能互補優劣,使更多的罕見遺傳病患者早日得到救助。
小賴斯頓(左)和波爾科都表示,社會各界應加強對罕見遺傳病的了解,用耐心幫助患者重獲生活希望。 (熊澤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