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家﹕孩子社交孤立宜引導傾訴 疫下家長平衡育兒本職挑戰大
- Date: Thursday, February 4, 2021
- Synopsis: 專訪﹕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四分之三的家長在平衡育兒和本職工作方面遇到挑戰;逾半受訪父母承認,在管理孩子及自己的情緒上存在困難。教育專家提醒,父母應先學習溝通技巧,理解孩子在面臨生活失常與社交孤立時的壓力。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專訪﹕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有四分之三的家長在平衡育兒和本職工作方面遇到挑戰;逾半受訪父母承認,在管理孩子及自己的情緒上存在困難。教育專家提醒,父母應先學習溝通技巧,理解孩子在面臨生活失常與社交孤立時的壓力。
疫情在增添親子時光的同時,亦為家長們製造了新的難題。溫哥華資深房屋保險經紀盧伊屏有兩個女兒,分別是五歲半和三歲,夫妻近一年均在家辦公。
盧伊屏向本報透露,孩子在家意味着自己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工作到一半,小孩已經爬上桌」,好在先生會幫忙,「他購買了遊戲畫本,教女兒做功課,大的很聽話,會乖乖寫,但每隔半小時還是會來找我互動。」
盧伊屏說,疫情擴散後,幼稚園和日託中心關閉,大女兒目前需要完成上、下午各一小時的線上課程,「老師會給她佈置任務,包括畫畫、寫日記等,妹妹就在旁邊跟着做」,見不到其他小朋友,女兒們心情低落,盧伊屏就利用Youtube解釋背後原因。
照顧孩子影響工作效率
部分新生意需捨棄
「平常我可以24小時完成的項目,現在卻很難做到,一部分新生意亦需捨棄」,盧伊屏坦言,照顧孩子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工作效率,「我的手機相當於接線中心,需隨時處理客戶遇到的難題,他們已習慣在背景中聽到孩子的嘈雜聲。」
七感遊戲親子網站創辦人、幼兒教育專家陳婧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家長要理解孩子對陪伴和安全感的需求,「有的家長為了打發孩子,會先說『我要忙,等下再找你』,但其實事後很難兌現承諾,不妨在開始工作前分出半小時,將全部注意力投向孩子。」
陳婧說,孩子在疫情期間同樣面臨社交孤立,壓力值升高,家長最好不要第一時間作評判,而是用開放式提問,引導孩子傾訴內心擔憂,同時給出自主思考的空間,「例如問孩子:『好久沒有看到朋友,會不會很想念?』或是『你想要以什麼方式與他們相聚?』」
家長先學會自我情緒管理
養成面對逆境韌性
「我大女兒就與一群朋友約了線上觀影,邊看邊聊天」,陳婧回憶,12歲的女兒起初焦慮到後院都不敢去,害怕空中有病毒,而作為家長,最好與孩子分享資訊,用科學打消不必要的恐慌,「疫期亦是特殊的人生經驗,能從中培養求生技能和樂觀心態。」
陳婧指出,理解許多家長因薪資銳減甚至遭到裁員,將負面情緒帶入家庭生活。在孩子尋求關注時,制止他們也許能擺脫一時「麻煩」,但久而久之,難免令關係蒙上陰影。建議家長先學會自我情緒管理,養成面對逆境的韌性,並積極建立支援網絡。
「除了線上操作技能增強,在被迫找尋替代方案的過程中,人們的想像力得到激發」,陳婧補充道,更重要的是,父親們學會了分擔養育職責,「此前我的丈夫常出差在外,對孩子的事一問三不知,現在一家人玩桌上遊戲、打電動、打羽球,還會一同煮飯、聽音樂、做瑜伽,家庭相處的優質時間變多了。」
另外,陳婧建議,家中有幼兒的家長,空閒時間還可利用廚房材料如麵粉、玉米粉等增添宅家樂趣,例如把在野外採集的樹葉拓印到麵粉團上,再加入鹽巴塑形,不失為一件藝術擺設,「在此過程中,訓練孩子動手及創造力。尤其是0到6歲的幼童,接受觸覺、視覺的刺激訓練,對早期大腦發育尤為關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南提到,新冠疫情中,兒童因日常生活被擾亂,可能產生比成人更加劇烈的沮喪感。這是因為相較於父母,這種失常在孩子們有生以來的記憶中所佔比例更大。例如一項被取消的活動,成人覺得不算大事,很難理解到,孩子們已為此期待了數月甚至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