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訪 不管哆嗦連連 堅持埋頭苦練 李少華一身武藝打出名堂
  • Date: Thursday, April 10, 1997
  • Synopsis: 在港加兩地京劇及粵劇界,提起李師傅,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是指李少華,但對這位藝跨南北、名揚港加的武生,所經歷過的艱辛奮鬥,所知者不多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在港加兩地京劇及粵劇界,提起李師傅,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是指李少華,但對這位藝跨南北、名揚港加的武生,所經歷過的艱辛奮鬥,所知者不多。 出生於魯,成名於港的李少華,除了是雛鳳鳴、頌新聲等粵劇班霸的武打導師,更在香港無線電視及演藝學院執教鞭,他所設計過的精采武打場面及教過的紅星,多不勝數。 對於今日在舞台的成就,李少華絕不誇口,他很謙虛說:「如果當天沒有窮過,就沒有今日的平順,我一切都是由苦開始。」 他幼年已父母雙亡,當時的社會觀念是不窮不學戲,正唯如此,他便拜師學京劇,當時最少要學十年,而且視師如父,他就在那種舊制度,重倫理及師徒關係的環境下,開始了他的戲劇人生。 李少華說:「我初入行時,是苦情戲的“主角”,現在青年,總算慶幸接上粵語“殘片”的尾段-大團圓結局。」 當年他學京劇時,曙光未曉便要起床,向著空曠地方「吊嗓子」(練聲及練氣),風雪不改,儘管有時天氣冷得可以聽到自己的「顫音」依然苦練不輒。 練完聲便要練功,翻騰打滾,紮馬對打,幾乎是每日必修課程,有時天氣嚴寒,師傅亦要他們練兵器。當時的兵器是用鐵鑄造,拿在手上有如握著一管冰棒,雖然手掌凍得紅透,全身發抖,但仍要練下去,一直練至全身出汗,可以想像當時的苦況。 由於當時的社會不像現時般多玩意,李少華每天都只能在練聲、練功中度過,間中又要參加演出,一日的時間就忙碌過去。 當他練就一身本領,未幾便要遷居香港。由於廣東人多,京劇在香港不大流行,無用武之地,當時他又沒有其他技能,幾陷於絕境。 後來李少華有機會與粵劇接觸,憑著他的真本領,終於赤手空拳打出生天,以他的京劇底子,在粵劇創出驕人成就。 李少華覺得京劇與粵劇最大的分別只是語言不同,但表演技巧在許多地方都大同小異,但粵劇的花巧似較多些。 他對京劇及粵劇前景有些擔憂,因為現時年青一輩的玩意太多,肯艱苦學戲的人愈來愈少。 李少華建議應該大力提倡粵劇及京戲,因為兩種劇所演的劇目,大都導人向善而且都多數是取材自中國的歷史或民間傳真,對延續中國文化有重要作用。 已六十多歲的李少華,現時的身手仍不減當年,不但功架一流,翻騰跳躍揮灑自如,他表示這都是當年苦練的成果。 他說今日的年青人如果肯化時間去學習京劇或粵劇,不但令他們身手靈活,而且學會處世道理,待人接物都較有禮。 李少華將於四月十二日的海華文藝季中,於南本那比中學劇院粉墨登場,演出京劇《楊宗保與穆桂英》。訂座電話:二七六·九三三七,二七零·二二零零,八一八·二二零六。 本報記者鄒治國 李少華的「字典」裏,並沒有「僥倖」兩個字。(鄒治國攝) 他雖年逾六十,但翻騰打滾揮灑自如。(鄒治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