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專訪 紅氈六十載 不移金石情 劉月峰慨嘆編劇凋零
- Date: Tuesday, October 21, 1997
- Synopsis: 隨紅船走落鄉班,竹棚上演盡公侯將相;又由竹棚踏上現代舞台紅氈揮灑才子佳人,能編擅演的粵劇名伶劉月峰,獻身梨園已逾甲子,至今對粵劇的興趣仍不減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隨紅船走落鄉班,竹棚上演盡公侯將相;又由竹棚踏上現代舞台紅氈揮灑才子佳人,能編擅演的粵劇名伶劉月峰,獻身梨園已逾甲子,至今對粵劇的興趣仍不減。
劉月峰在香港粵劇界地位崇高,十多年前移民美國,仍經常返港探望梨園友好,對香港粵劇界離而不捨,對粵劇舞台更永不言休。他日前特別應邀抵溫哥華,為友情準備在「香港天鳳粵劇團」粉墨登場。
劉月峰十二歲踏足紅船,拜伶王醒伯作為師,六十多年來演出遍大江南北,更因頭腦靈活,所編劇本十分受歡迎,在梨園有「橋王」之譽。他曾「度橋」(設計橋段)的粵劇劇本不下數十齣;其中最膾炙人口的《鳳閣恩仇未了情》,便出自他的手筆,視為粵劇瑰寶,近四十年不替。他說,粵劇伴著他成長,隨著他走進金色年華,成為他生命一部分,他對粵劇情有獨鍾,更會與粵劇廝守終身。劉月峰稱,粵劇不但讓他演盡人生,更令人看盡世情,劇中主角的遭遇,往往是現實人生寫照,可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回憶當初入行的情景,他表示此生不忘,經常歷歷在目,當時是在紅船學戲,較現在學戲辛苦得多,師徒間情如父子,尊卑之分較現時明顯。
對於今日梨園的變遷,他認為與過去雖有分別,但整個架構仍然完整。今日很多梨園新秀都很苦學,看得出他們是為興趣多於名利,因為今天演粵劇很難飛黃騰達,但苦功卻要下很多,故當今梨園子弟特別值得敬重。
劉月峰認為如果以舞台比較,今日粵劇舞台的燈光、布景都遠勝從前,但論到大鑼大鼓的熱鬧,昔日舞台又似更勝。
他覺得今天的粵劇已混雜了京劇及其他地方劇種,音樂亦加入了西樂,與古老粵劇有些分別。他認為粵劇是應該隨著時代而有改進,若墨守成規,最終必遭淘汰。
不過,他慨嘆今日粵劇編劇人才凋零,因為年輕一代一般的中文水準遠遜上一代,尤其是欠缺了詩詞歌賦的根柢,故很難編得出以古代題材的劇本,因此粵劇經常上演都是古老劇本。劉月峰喜見溫哥華粵劇發展的蓬勃,覺得中國傳統曲藝能在西方國家有此基礎,足令華裔自豪。
本報記者 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