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對教育的擔憂
- Date: Thursday, April 29, 2004
- Synopsis: 最近,我們一群曾參與溫哥華華裔家長會的朋友聚舊,雖然該會從創會迄今己有14年的歷史,但當大家
- Article Text: 最近,我們一群曾參與溫哥華華裔家長會的朋友聚舊,雖然該會從創會迄今己有14年的歷史,但當大家回想那幾年的參與,如何去改變不滿之處,如何鼓勵初移民溫市的華裔家庭去了解本地教育制度,這些的經歷印象猶新。明年便是15周年紀念,必會有慶祝項目。 在閒談當中,大家都對現時學校局的狀況甚為擔憂,特別是各組織為自已利益而不顧整體,但仍言之鑿鑿說為學生、學生至上等謊言。 私校和公校亦有同樣的問題,多年來很多家長因子女的投訴和埋怨,發覺公立學校在制度上和師質方面均有需要作出改善。 回顧過去,有些名望好的學校,實際上卻不敢恭維,有些中學教師為替學校、自已或家長爭光,要訓練一些同學參與全省或全國性的比賽爭取名譽,所以教學的焦點放在精英身上,授課的內容和進度都以他們為主,其他學生能否追上,或對課程是否一知半解,教師只花時間去栽培為他們取名取利的精英,其他的同學可以留待下一學年讓其他教師「善後」。 當然、我們大家都聽聞有些學生對有高質素的教師甚有好感,這些教師不但吸引他們對課程科目有興趣,並且會循循善誘,專心執教,深受學生尊敬和佩服。初為家長者起初還誤信有這種教師是理所當然,但事實卻証明這是少數。亦有部分教師對授課全無興趣,往往馬虎了事,更有些整學期只懂得播放錄影帶,自已則溜之大吉,去嘆咖啡,這些教師的存在性大受質疑。有家長曾勸戒一些教師提早退休,免害人只利己。 有些教員把課室當作政治宣言的地方,不斷批評政府或教育廳,全部學生都成為被困的聽眾,更有藉口說是公民教育,其實是教師本身發洩怨氣,只願作一言堂,教育廳的課程則要學生自修了事。 學校局學務委員的表現亦差強人意,原因多是玩票性質,另外還有兼職或正職,亦有機會被人質疑辦事時巧立名目,有假公濟私的可能,到家長真正有需要幫忙時,卻只作關注的表面功夫,實在是卸膊之術,不少家長多年來付NPA或COPE的學務委員均感到有等於無,難怪氣忿之下,家長們有種說法是當刪去該批「活動布果板」後,必可省回足夠幫助學生的經費。 容順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