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展品橫跨新石器時代清代 溫博物館展出百二件中國古玉
  • Date: Monday, March 5, 2001
  • Synopsis: 【明報記者楊凌竹報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現於溫哥華博物館展出。這批玉器由新石器時代橫跨至清代,總數達一百二十件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記者楊凌竹報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現於溫哥華博物館展出。這批玉器由新石器時代橫跨至清代,總數達一百二十件。展期至四月二十九日結束。 從這批玉器中,不難察覺華人對玉的喜好,以及卓越的工藝技術。中國偉大的教育和思想家孔子,將玉比喻為「君子之德」。而禮記的玉藻中,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句子。原來體積較大的玉石,需要五十噸壓力才能壓碎,而玉石的形狀非經切割而成,是透過仔細琢磨。現代藝術家利用器械雕刻,但中國古代玉匠只能靠鐵製工具,實在是技術和耐心的最高考驗。 這百多件展品中,最古老的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黃玉器形玦,已經歷五千年歲月。該玉玦呈哺乳動物的胚胎形狀,專家對牠是「豬龍」還是「熊龍」未有一致說法。 年期最近的一件玉器,要數清乾隆御題的白玉花鳥紋如意。清代因帝皇喜好,造成玉器昌盛。乾隆不但擁有二座玉器廠,更將玉礦納為私產,禁止私自開採。 長一百七十二公分的西漢金縷玉衣,是當中最大一件展品。它出土於河北中山靖王和王后竇綰墓中,標誌著人對永生的追求。竇綰的金縷衣用玉片二千一百六十片、金絲七百克組成,按現代工藝計算,約需十萬個工作天才能完成。玉衣頭頂部分使用一件玉環,環中的孔,據稱是供靈魂出入的通道。因為玉會吸附所接觸物體,因此科學家相信金縷衣上的玉片可能有竇綰的基因。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展還將在加國其他城市巡迴展出。 {} 圖為西漢金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