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效法見義勇為的青年
  • Date: Thursday, April 5, 2001
  • Synopsis: 昨天報章報道有三位溫哥華一所中學的同學,見義勇為,在上個月拯救了一名十六歲的青年,因他被刺傷身體,傷口接近心臟,流血不止,但在該三名青年搶救之下,及時送醫院急救,現正康復中
  • Article Text: 昨天報章報道有三位溫哥華一所中學的同學,見義勇為,在上個月拯救了一名十六歲的青年,因他被刺傷身體,傷口接近心臟,流血不止,但在該三名青年搶救之下,及時送醫院急救,現正康復中。 這三名青年年齡分別是十八歲、十七歲和十六歲,當日在格蘭護街眼見有青年倒在地上,他們上前查個究竟,發現他流血不止時,三人奮不顧身作出急救的步驟,根據他們解釋,所做的原來是在第八班體育課所學,現今能夠學以致用,難得。該三名青年除替傷者止血外,當傷者停止呼吸時,更運用人工,以口對口呼吸方式來維持他生命,令大家覺得難能可貴。年紀輕輕,但懂得忘我的精神,值得表揚。 我們大家可以環顧四周,看看我們身旁的年輕人,在公民責任和對社區的態度是怎樣,亦可以拿這個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來作茶餘飯後的談話題材,鼓勵我們的子女,能夠在社會上有公民的責任。 在美國競選期間,很多活躍分子都會引用前總統所說的「不是問國家可以為你幹什麼,而是問一問你可以為國家做些什麼?」一句來鼓勵投票,鼓勵參與,但對我們的子女要灌輸的公民教育中,也要包括這一句,我們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呢? 青年是需要全人的發展,除了要去爭取學業和職業上的成就外,還要開始去想想自己在群體中可以貢獻的是什麼?可以回到社會裏能夠做的是什麼?青年人可以在中學時代參加各種團體組織,也可以做義工,亦可以在各社團的服務行列中出一點力量。 青年亦可以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隊伍,如童軍、愛丁堡獎勵計劃、空軍青少年部隊等學習個人的訓練和紀律的操練。同時間可以到各大醫院、慈善團體或是食物銀行等參與工作,從另一個角度和感受看人生,令自己在成長時更能夠顧及別人、欣賞別人和建立融洽和諧的生活。 容順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