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文化中心本周日講座美術展 闡唐代樂舞技藝精華
  • Date: Thursday, April 16, 1998
  • Synopsis: 特稿 中國舞蹈的發展,公元六一八至九零七年的唐代,是一個高峰。唐代舞蹈,更正確地應稱為樂舞,是合樂的一種藝術。舞蹈在中國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直至近代才成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唐代宮廷設置各種舞蹈機構如教坊、梨園、太常寺等,集中了大批優秀的民間藝人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特稿 中國舞蹈的發展,公元六一八至九零七年的唐代,是一個高峰。唐代舞蹈,更正確地應稱為樂舞,是合樂的一種藝術。舞蹈在中國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直至近代才成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唐代宮廷設置各種舞蹈機構如教坊、梨園、太常寺等,集中了大批優秀的民間藝人,並培養一些專業藝人分發到各地官府和軍營去服務;而民間飲宴聘用藝人表演,歌舞昇平之風亦盛。 唐代宮廷追隨隋代,初設九部樂,後增至十部樂:除燕(宴)樂和清(商)樂為漢族音樂外,其餘皆為外族音樂,故此舞蹈也融合了各個民族的風格。經常用於宴會的樂舞節目分「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在廳堂演出規模和人數都較少;立部伎大都在堂下或庭院廣場演出,人數往往多至一、二百人。分類方面有「軟舞」和「健舞」,大約和古代的文舞和武舞相若。傳統舞曲有「明君」、「白紵」之類;少數民族的有「柘枝」、「胡旋」等,而一些創作舞樂如「霓裳羽衣」、「春鶯囀」、「奧腰」,都是有名的。 中國戲劇學院院長已故戲劇家歐陽予倩,對唐代樂舞推動甚力,並著有「唐代舞蹈」一書。本省舞蹈家、前曾習舞於北京芭蕾舞蹈學院及後成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之李克平,對唐代樂舞素有研究和興趣,其夫婿文國琦肄業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及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美術指導,從事插圖設計和美術教育多年,九三年移民加拿大。二人化了十多年時間研究和合作,從唐代樂舞的歷史和記載取材,並由文國琦以工筆重彩,創作了六十多幅唐代舞人圖,生動地描繪和捕捉了唐代樂舞的藝術和形態。中華文化中心舞蹈協進會特別邀請得李、文二人於四月十九日(星期日)下午二時,於華埠中華文化中心舉行「唐代樂舞講座及美術展覽一活動」內容包括:唐代樂舞歷史簡介(楊裕平)、唐代樂舞與畫(李克平)、唐代樂舞的特色(郜大琨)及唐代舞人圖創作介紹(文國琦)。講座後由上海舞蹈學校來的朱蘋領導參與者齊齊跳「舞而樂」,一種民間自娛的舞蹈。講座及舞蹈工作坊屬免費,留位可致電文化中心:六八七-零七二九,或舞協梁慕嫻二六三-一六一七。 楊裕平 藝術家文國琦(左)、李克平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