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特稿 我觀《鴉片戰爭》
  • Date: Friday, July 11, 1997
  • Synopsis: 我們留學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中國學生能在七月三號就看到迎接香港回歸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感到歡欣。聽眾影片耗資甚巨,導演、編劇均為重鎮,都希望一睹為快,出席的人數超過往常
  • Article Text: 我們留學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中國學生能在七月三號就看到迎接香港回歸歷史巨片《鴉片戰爭》而感到歡欣。聽眾影片耗資甚巨,導演、編劇均為重鎮,都希望一睹為快,出席的人數超過往常。 觀後卻覺得遠非我所想像的那樣嚴肅和成功。正因為對它期望高,愈感到它留給人的遺憾很大。從製作思想上看,這種歷史題材的嚴肅性決定它應該是一部正劇,然而影片中卻穿插了一些不必要的戲劇化情節,集中表現在歌妓蓉兒的那條故事線索上。無論這個藝術形象如何處理或是否成功,這段情節和這個形象都無關宏旨,因為游離於影片的主題之外。而且它有損整部影片風格的和諧。凡是涉及到蓉兒的戲都給人一種傳奇色彩,而這種傳奇色彩與嚴肅的歷史正劇是不相容的。關天培的戰死是悲壯的一幕,影片是著力渲染的,也作了一些必要的細節鋪墊,如阿三的耿耿忠心。然而最終走將引爆炮彈與敵同歸於盡卻近乎驚險動作片的處理手法而顯得不真實。影片運用字幕交代年代和背景,這是歷史題材片常用而有效的手法,可惜沒有貫穿始終。鴉片戰爭是一段相對完整的歷史,始於1839年11月中英雙方艦船在川鼻的沖突,經過1840年英海軍封鎖廣州,攻陷定海,威脅京津,1841年三元里事件,至1842年8月24日南京條約的簽定而告結束。其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影片並未交代。我本人感覺,與其加一些前述的枝葉的情節,還不如多費些筆墨交代一下重要的事件,那怕一條字幕捎帶幾個場景也好,那麼影片作為一段歷史的反映是完整的。 既然耗資巨萬,影片場景的輝煌壯觀與否是成功的標準之一。英國議院辯論的大場面是忠於史實的。相比之下,清廷御前議政的場景就遜色多了。我覺得應在更大的場面之下予以表現。這並非只是為了視覺觀感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此來突顯大清帝國在世界勢力重新畫分時代外強中乾的本質。影片固然也不乏如虎門銷毀的大場景,然而似乎覺這得樣的大場景還不多。最覺遺撼的是對三元里抗英未予反映。這是圖省事的方法,但也可能使製作者們失去了原可以一展身手的好片段。另外,林則徐、琦善離穗的場景選在海邊,可以希望能抒情一點。然而效果似乎並不好。要是拍得實一點,以廣州居民相送為背景,反而可能拍出好戲。 劇本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歷史片更是如此。不知此片是否由劇作家與歷史學家聯袂製作,或劇本已徵求過歷史學家的意見。我感覺英國出兵的前因後果以及道光皇帝在戰爭中的決策地位都沒有得到充分表現。如此歷史巨片從劇本到製作都應是集思廣益的。還想說一句的是,在競爭成為主要機制的當代社會,劇本似應用公開招標競選的方式產生,若能如些,將肯定會避免一些事後的遺憾。 李天明 ( UBC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