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特稿 手揮目送 盡顯二弦特色 黃安源高胡開拓樂壇視野
- Date: Tuesday, October 28, 1997
- Synopsis: 近二十年來,黃安源光芒四射,兩弦一弓的高胡在他出神入化的技法下,直教樂迷如癡似醉,即使對中樂毫無認識的人士,亦為之心悅誠服。海外的樂迷對黃安源,一直翹首以待,而香港中樂團在十一月三、四日到溫哥華公演,正是一個飫知音的好機會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近二十年來,黃安源光芒四射,兩弦一弓的高胡在他出神入化的技法下,直教樂迷如癡似醉,即使對中樂毫無認識的人士,亦為之心悅誠服。海外的樂迷對黃安源,一直翹首以待,而香港中樂團在十一月三、四日到溫哥華公演,正是一個飫知音的好機會。
黃安源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國音樂學院,先後師事聶靖宇、藍玉崧等名師,是學校重點培養的高材生。
他一九七七年遷居香港即加入香港中樂團,八一年任樂團團長,九二年起兼任樂團助理指揮;亦為香港演藝發展局顧問、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常務理事,並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
十九年來,黃氏除隨團出外演出並擔任獨奏外,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舉行了過百場獨奏會,被推崇為「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瑰寶」,東南亞地區電視台紛紛為其拍攝個人專輯。
一九八三年,黃氏首次赴台演奏,開創了台灣中樂獨奏會首次售票爆滿之先河,創下十六日舉行十四場中樂巡迴獨奏會之紀錄。
台灣《中國時報》評論:「黃安源運弓如使用毛筆,厚重處如篆隸,嚴謹處如小楷,秀婉處如行書,飛揚處如狂草。他不是用手指在演奏,他是用整個人去制服胡琴,使它將音樂家的情懷,發為摧人心肝的音響……在當代,他是一個高峰。」
《紐約時報》評論「……中國弦樂器的胡琴家族,似乎為西方人開啟了一個更精緻的蓋術空間」、「二胡以二根弦幻化出多彩音色,使聽眾於頃刻間感到西方小提琴實毋須具備四弦之多。」
一九八四年亞洲藝術節,黃氏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演奏《梁祝協奏曲》,在紅磡體育館的五場演出創下了「單一項目五萬三千人次的最高入座紀錄」。十幾年來,黃氏公演《梁祝協奏曲》已達八十七場次。
目前黃氏已錄製二十五張獨奏專輯唱片及製作二十六張中樂專輯唱片,其中《黃安源的胡琴世界》於一九八四年獲台灣新聞局首次頒贈最佳演奏金鼎獎。《酒歌》獲一九八七年最佳唱片金鼎獎。黃氏的專輯唱片銷量已超過十五萬張。一九八五年,黃氏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一九八九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首次頒發演奏家年青;於一九九一年再獲紐約美華藝術學會頒發「亞洲傑出藝人獎」,此次獲獎並被選入一九九一年「香港十大樂聞」,同年首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個人獨奏會。黃氏更於一九九二年二月以《黃安源與十二種胡琴》專輯獲台灣《中國時報》唱片評鑑大眾之「最佳演奏專輯獎」;同年五月又獲美國RED公司評選為「九十年代傑出男士」。九七年六月,黃氏榮獲英帝國員佐勳章。
黃氏還師事丘天龍先生學習指揮。一九八七年指揮北京中央廣播民族樂團灌錄《大陸國樂名家名曲》專輯; 一九八九年指揮香港中樂團套票音樂會《陸春齡笛藝六十年》。一九九零年應邀指揮高雄市實驗國樂團參加高雄市第一屆「港都國樂節」的演出。
黃安源一九九二年策劃並指揮「中國少數民族樂展」音樂會 ---《民俗風情畫》以及套票音樂會《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