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特稿 當代華人藝術引起的迴響
  • Date: Tuesday, May 13, 1997
  • Synopsis: 溫哥華精藝軒畫廊上月起舉辦的「不確切的快感——九十年代的華人藝術家」展覽開幕以來,受到藝術界的歡迎和重視,主流社會傳媒給予很高評價。華裔社群的觀眾也對這一新穎的展覽表示了很大的興趣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溫哥華精藝軒畫廊上月起舉辦的「不確切的快感——九十年代的華人藝術家」展覽開幕以來,受到藝術界的歡迎和重視,主流社會傳媒給予很高評價。華裔社群的觀眾也對這一新穎的展覽表示了很大的興趣。 溫哥華美術館館長波戈斯基說:「溫哥華這個美麗的城市已成為一個放眼世界的國際都會。隨著因居民多元化而與亞洲聯繫的不斷增進,這個城市愈來愈帶有突出的國際特色。文化和思想的頻繁交流使城市生活豐富多彩,成為人們樂於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他說:「梁潔華女士和在香港與溫哥華兩地精藝軒的優秀工作人員對我們的社區有著相當的影響。通過『不確切的快感』這樣的展覽,以及他們所協助的藝文界其他活動,他們正在促使社區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和更具國際性。作為一個同行,我讚賞他們的努力,並對他們為溫哥華美術館提供的幫助表示感謝。」本地許多藝術家、畫廊和藝術機構負責人及知名學者都參加了這次招待會。 《溫哥華太陽報》著名藝術評論家斯考特在該報發表長文推薦這一展覽。他寫道:「精藝軒一直努力在溫哥華與中國之間架起一座相互瞭解的橋樑,我對此表示祝賀。」他從展覽的名稱「不確切的快感」說起,認為在中國歷史上,一位帝王的駕崩往往帶來某種不確定性。現在鄧小平去世後的情況也是如此。」他指出:「移居國外的藝評家侯瀚如說:『學會在這樣的氣候中生長成熟是很必要的。不確定性也有某種樂趣。總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中生活使人可以確實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當代華人藝術家們現正處於特別不穩定的狀態中,這從侯瀚如邀請參展的八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來。例如以其標題為這個展覽命名的張培力的錄像裝置,這裏一系列電視機映出一隻男人的手在身體上搔癢的大特寫鏡頭。手腕、前膊、胸膛、大腿、背部和腳,所有的地方皮膚都被拚命搔到發紅。觀眾在同一時刻看著這些電視機,渾身都會不舒服,就好象在畫廊裏有一盒跳蚤剛被放出來一樣。這是否是針對中國生活的煩惱所作的評論呢?有可能。但也可能只是泛泛的對個人生活的批判——完全和政治沒有關係。在馮夢波的CD ROM「私人照相簿」中,那些定量供應本及其他文革時出現的物品可以被理解為對中國那段困難時期的批判;但也可完全從個人角度看作是一個家庭的歷史。而在北溫的家庭或在北京的家庭之間,不同的只是一些細節而已。」 斯考特說:「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從西方人的眼光看來非常有力」。馮夢波「在沒有政府或任何資助的條件下,能運用必要的技術製作如此完美精緻的CD ROM,打破了一般人們對今天中國生活的概念。」 本市中西電視頻道還多次播放了對專程從巴黎前來的藝展策劃人侯瀚如、藝術家嚴培明、楊詰蒼、王度等的專訪。 「不確切的快感——九十年代的華人藝術家」將展覽到五月十七日為止。精藝軒畫廊位於溫哥華市中心尼爾遜街八八八號二樓,在最高法院對面,大樓有地下停車場。查詢電話六八八·二六三三。 黃晨 嚴培明的大幅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