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特稿 逆境可開青雲路 客家精神富抗爭
- Date: Friday, October 10, 1997
- Synopsis: 溫哥華客屬崇正會成立廿五周年了,本屆理事長邱國魂先生囑我寫一篇文字,作為客家後輩,義不容辭,文雖拙,情卻真,我客家前賢父兄姐妹當可鑒諒也
- Article Text: 溫哥華客屬崇正會成立廿五周年了,本屆理事長邱國魂先生囑我寫一篇文字,作為客家後輩,義不容辭,文雖拙,情卻真,我客家前賢父兄姐妹當可鑒諒也。 崇正會是一個世界性的客家人組織,在本世紀初發起於北美,該會的命名即體現出會的宗旨 匯匯匯崇尚正義,濟危扶弱。因此,當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北美開展活動時,崇正會曾積極協助和支持。抗戰軍興,崇正會即發動客屬弟子,赴湯蹈火,共救國難。令筆者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中日釣魚台事再起,崇正會同仁激於義憤,同聲譴責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積極參與保衛釣魚台運動,表現出正義凜然的客家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愛鄉熱忱,這是筆者親眼目睹的事實。 講到客家精神,不能不追溯到客家的歷史起源。前人曾有「中原之舊族,三代之遺民」的說法,後經章太炎的考證,殷商流行的國語,即為今天客屬人士所說的「客家話」。可見客家為華族後裔無疑。他們比周公文王由西夷入主中原更早地在華夏一帶休養生息。客家是原始漢族即華族中一個自成系統、個性鮮明的民系,大致可成定論。記得在中山大學跟隨黃海章、潘允中(兩位教授皆為客屬人士)讀《孟子》,當讀到「老弱轉乎溝壑」時,筆者對文中的「轉」字不得其解,老先生說這個「轉」字即客家話的「轉」(音「鉆」,意為忽然倒下),又云《論》、《孟》及《左傳》、《國語》中,保留很多客家方言,如用現代漢語則解不通的。黃、潘兩位皆為博學卓識的名教授,一生青燈黃卷,言當可信。 關於客家精神的討論著述,可謂林林總總,一般都認為,客家作為中原漢民族的一支,為免遭自然災害和外族的侵擾,求得安身立命之所,幾經變亂,歷盡艱辛,輾轉南遷,在偏僻山區與惡劣的生存環境裏鍛冶出刻苦耐勞之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其特點是埋頭苦幹,勤儉節約,開拓進取,崇文尚武,念祖思親,孝順父母,愛鄉愛國,團結互助,謀求民族之獨立,捍衛國家之尊嚴。這些就是客家精神。不過,據筆者所考,這些精神在漢民族中的其他民系中也一樣擁有,也就是說,這些精神是漢民族的共性。如果要找出具有客家民系之鮮明個性的特徵,我認為應是一種「抗爭精神」,也即是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外力之束縛而力求改變自身的命運之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在對自然災害和外族侵擾的抗爭,客家民系的五次大遷徙就是這種「抗爭精神」的反映。近代以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也就是這種抗爭精神的表現。因此,客家精神的特質應該表現為一種「抗爭精神」。從個體的角度來說,它是指導客家人闖天下,闖事業的精神支柱;從群體的角度來說,它是謀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獻身的理念基礎。 鄭海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