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省府道歉後續行動 本省21地點列華裔史蹟 地點分佈全省各地
  • Date: Saturday, January 30, 2016
  • Synopsis: 【明報專訊】卑詩省政府昨日宣布,在全省確認21個與華人關係密切的歷史地點,作為向華人道歉之後的後續行動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卑詩省政府昨日宣布,在全省確認21個與華人關係密切的歷史地點,作為向華人道歉之後的後續行動。 這21個歷史地點(見另文)是根據卑詩的傳統保育法案(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作出確認,昨日由省國際貿易、亞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廳廳長屈潔冰作出宣布。 這批地點將被登錄在卑詩歷史地點登記名錄(BC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中。 屈潔冰指出,這也是省政府就華人在歷史上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作出道歉之後,所推出的後續行動之一。這批受確認地點是從77個提名中選出。 她說這次受確認的歷史地點雖然數目多,覆蓋面廣,但仍然不算全面。比如是歷史古鎮巴克維爾(Bakerville)便沒有包括在內。主要原因是巴克維爾的歷史地位已經受到充分的確認。 屈潔冰指出,有些歷史地點的建築已經被拆卸,有些地點在原住民保留區之內,有些地點屬於私人物業,基本上並非省府所擁有,要進行復修並不容易。 省府傳承計劃顧問委員會(Legacy Initiatives Advisory Council,簡稱LIAC)其中一位共同主席蔡宏安指出,省府確實有計劃在每一個受到確認的歷史地點樹立一個匾牌,可是操作上並不是這樣簡單,因為屆時需要參考每一個地點的華人以及地方人士的意見,省府要花費很多精力跟進,短期內難以成事。 中國駐溫哥華總領事劉菲昨日也出席宣布會。她指出,自己所派駐的各個地方中,以卑詩省與華人的歷史淵源最為密切。她對這些歷史地點也很感興趣,在21個受確認的地點中,她去過20個。她特別指出,華社在昨日的宣布之前,已經捐出10萬元,修繕巴克維爾古鎮的華人陵園。 昨日的宣布會假馬斯琴保留區(Musqueam Reserve)舉行,該保留區的華人農場也是受確認地點之一。 馬斯琴部族的一名長老Larry Grant本身擁有華人血統,其中文名字為洪禮興。他本人見證了華人與原住民之間曾經一度密切的關係。他指出,該保留區內的華人農場起初是在沒有水電供應的情況下運作。雖然原住民與華人當年都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但仍然通過種植蔬菜等活動,為溫哥華供應食物。 ▲屈潔冰作出宣布。(陳志強攝) 衛 屈潔冰(二排左七)、劉菲(二排右五)等與出席活動的嘉賓合照。(陳志強攝) 地點分佈全省各地 北至魯珀太子市 省府確認的21個歷史地點含括各個方面,有不同大小的唐人街、農場牧場,有香火堂以及陵園、工廠礦場,也有軍事訓練營。地理位置分佈全省各地。 這次省府一共獲得138份提名書,共舉薦77個地點,最後有21個被確認。評審團成員來自傳承計劃顧問委員會(Legacy Initiatives Advisory Council)以及卑詩省加華歷史協會(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al Society of British Columbia)。 21個受確認歷史地點包括: ★華人商店與住宅,警覺灣(Alert Bay):原建築部分仍然保留下來,見證了當年華人曾經深入卑詩省偏遠地區,並且與原住民保持密切關係。 ★ 坎伯蘭(Cumberland)煤溪公園唐人街(Coal Creek Park Chinatown):該地點標誌華人與當地煤礦開採業的歷史關係,除了當礦工之外,華人還有涉入當地的蔬菜農場以及豆腐工場。 ★坎伯蘭華人陵園(Cumberland Chinese Cemetery):該陵園與當地華人的歷史關係密切,當年只有華人礦工從事地下開採工作,肩負最危險的工種。 ★錦祿市華人墳場(Kamloops Chinese Cemetery):該墳場起源於1890年,見證當年鐵路華工對錦祿市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歷史貢獻與影響。 ★菲沙峽谷(Fraser Canyon)淘金熱遺蹟(Gold Rush Landscapes):不少當年華人在此地淘金的遺蹟還沒有被摧毀,甚具代表性。 ★利頓香火堂(Lytton Joss House):雖然原本建築已經不存在,但香火堂修建於1881年或之前,是卑詩華人最早的建築物之一。 ★新西敏歷史華人墳場(New Westminster Historic Chinese Cemetery):該墳場被新建樓房所掩蓋,位於現在的新西敏中學校舍之下,該陵園見證了華人在新西敏開埠時期曾大量存在。 ★新西敏華埠(New Westminster Chinatown):在1860年代初具規模,是早期華人聚居的一個重要地點,是早期華埠的一個典範。 ★納爾遜華埠(Nelson Chinatown)/興中洗衣鋪(Sing Chong Laundry):該地點彰顯早期華人對納爾遜市等小城鎮的貢獻。 ★魯珀太子市(Prince Rupert)的阿倫戴爾(Arrandale)、工場灣(Mill Bay)、與納斯港罐頭廠(Nass Harbour Canneries):罐頭廠的工人來自不同族裔,但華人佔有重大比重。 ★奎尼爾分流點(Quesnel Forks):奎尼爾分流點與卡里埔(Cariboo)淘金熱的關係密切。在鐵路完成後,曾經有大量華工聚居。 ★奎尼爾南興牧場(Nam Sing Ranch音譯):1870年代初期開始由華人擁有並經營,當年華人擁有土地十分罕見。 ★奎尼爾附近的阿包(Ah bau音譯)溪、阿包湖、阿包橋:「阿包」是當地一位華人淘金者,在當地留下歷史足跡,地方以華人名字命名,在充滿歧視的年代非常罕見。 ★奧肯那根湖(Okanagan Lake)的突擊隊灣(Commando Bay):在1944年一批志願入伍華人受訓的地方,他們準備投身敵後,為英軍情報局收集日軍情報。不少受訓者日後成為僑社領袖。 ★溫哥華士達孔拿小學(Lord Strathcona School):接近唐人街,曾經是不少華人學子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有不少工薪家庭子女上學,有小聯合國之稱。 ★溫哥華馬斯琴保留區(Musqueam Reserve)華人農場:這些華人農場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紀後期,曾經有18個農場,供應溫哥華的蔬菜市場。 ★溫哥華華埠:在2010年6月已經被列作加拿大國家歷史地點(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不僅歷史久遠,而且一直興旺至今。 ★維多利亞唐人街:也被列作國家歷史地點,是加拿大歷史最為久遠、仍然存在的華埠。 ★達西島(D''Arcy Island):華裔痲瘋病人被隔離的島嶼,位於維多利亞市附近,達西島見證當年醫療界的種族歧視,就是對患者也實施種族隔離以及區別治療。 ★維多利亞國家移民大樓(Dominion Immigration Building):從西岸入境加拿大的華人在此受到審問與監禁式檢疫,並繳納人頭稅。 ★溫哥華島托德灣(Tod Inlet):該鎮已經消失,當年不少華人在此,與原住民及南亞族群一起,在水泥廠打工。 (省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