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知性之旅 產卵道三公里更勝天然 威化溪三文魚成長率高
  • Date: Friday, October 24, 1997
  • Synopsis: 紅大麻哈魚Sockeye每年十月總會準時地回到故鄉 --- 威化溪的產卵道,特別在其中十天將達到高峰。細鱗大麻哈魚Pink與大麻哈魚Chum將結伴歸鄉
  • Article Text: 紅大麻哈魚Sockeye每年十月總會準時地回到故鄉 --- 威化溪的產卵道,特別在其中十天將達到高峰。細鱗大麻哈魚Pink與大麻哈魚Chum將結伴歸鄉。 威化溪的Sockeye的鮭魚卵可以既是卑詩省最早被用來移植的增值計畫。早於一八八五年的秋天,就有高達八百萬鮭魚卵送到全省各地適合生長的溪流復育增值。在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五九年間,每年平均有兩萬尾Sockeye鮭魚游回威化溪產卵,但是往後的八年,洪水與土石崩落破壞了鮭魚的產卵地,以致每年減至一萬兩千尾。往後,加上上游的森林濫伐,以及雨量不穩,魚獲量也因此從每年九萬四千尾減至兩萬四千。 聯邦政府海洋及漁業部於是在一九六五年斥資二十八萬建造一條寬七米,長近三公里的產卵道,可以容納近兩萬六千尾鮭魚產卵。特別選擇一至十公分大小的碎石,均勻地鋪在產卵道上,深達四十公分,同時供應水流穩定,水溫適當,深達二十五公分,水質可靠的溪水。兩岸更鋪設大石塊以保護水土,遍植樹木遮陽以穩定水溫。 在自然的溪床中,每一百個Sockeye魚卵約有八尾小魚存活,且更視乎水流狀況而異。但在人工產卵道中,卻有高達八十一尾的存活量,這完全歸功於穩定且健康的生存環境。但孵育自產卵道的鮭魚,由於孵育環境與自然完全相同,所以比起養殖場內孵育者健康。如今,每年有五億四千萬尾小Sockeye鮭魚,六千萬尾小Chum鮭魚以及四百萬尾小Pink鮭魚自威化溪產卵道釋出。每年Sockeye的魚獲量亦增至近三十萬尾。小Sockeye鮭魚隔年春天離開故鄉,游到附近的Harrison湖生長一年,再游向北太平洋生活兩年。當四年成熟的時候,牠們總會成雙結隊準時地洄游出生地產卵。其姐妹Pink則固定地每兩年回來故鄉。台加綠色俱樂部訂於本月二十六日舉辦鮭魚歸鄉生態知性之旅,同時將參觀每三年歸鄉的Chum鮭魚,參觀科學家圍籬捕捉回養殖場人工受精;以及北美洲最大且長命百歲的鱘魚Sturgeon,牠們可長達兩米,為史前時代的活化石,難得一見。報名可洽台加文協二六七·零九零二。 台加文化協會 林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