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繁體中文根深義重簡體難取代 文化中心黃鎮華指兩者互補長短
  • Date: Tuesday, June 1, 2004
  • Synopsis: 【明報專訊】海外推動中文教育曾一度引起議論的應選擇繁體字或簡體字問題,經過時間的沖刷,代表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海外推動中文教育曾一度引起議論的應選擇繁體字或簡體字問題,經過時間的沖刷,代表中國文化根基的繁體字,地位仍沒有動搖。中華文化中心副主席黃鎮華(圖)表示,最近溫西一間小學的中文課程,已棄簡為繁,重新將繁體字作為教學文字。 {}   黃鎮華身兼中華文化中心文化及文物館節目委員會主席,他認為簡體字雖然在應用上較繁體字方便,但每當研究中國的文化、書法、歷史、藝術、古典文學,非認識繁體字不可,否則無從入手,繁體字是中國文化基石,難以連根拔起。 他認為繁、簡兩種文字並不排斥,可起互補作用,繁體字一定不能被棄,華裔應該盡量認識兩種文字,其實許多簡體字的字形是出自草書,要認識並不困難,由於簡體字的書寫方式是由左至右,加上字體較為簡單,在書寫及應用方面較為省時及方便,但中國所有古籍及近代圖書,全部為繁體字,單認識簡體字並不足夠。 中國大陸近年對繁體字並不抗拒,在北京許多高級及著名的商號,招牌都使用繁體字,作為一種高尚身份象徵,而一些供學生摹臨的簡體字帖,字旁亦印有繁體字,供學生認識兩種文字,可見繁體字今日在中國大陸的地位,漸漸受到重視。 黃鎮華透露溫西一間小學,年前開辦中文課程時,選擇以簡體字授課,現時突然全部改回繁體字,他並不知道箇中真正原因,但更改授課文字會涉及不少人力物力,一般情況下學校是不會輕言更改教學文字,而中華文化中心屬下的中文學校,一直採用繁體字教學,亦是根據香港中文課程而編定,故未考慮過改用簡體字。 他認為繁體字字繁而意深,在中國文化的地位是不易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