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老華僑個案:見證兩波移民潮的馮治中
- Date: Friday, July 7, 2017
- Synopsis: 洪門民治黨溫哥華支部主委馮治中,是少數躋身老華僑組織領導層的香港人。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洪門民治黨溫哥華支部主委馮治中,是少數躋身老華僑組織領導層的香港人。
馮治中在香港出生、長大與上學,但對「香港人」身分有點隔閡。他不諱言自己爺爺過世後,一直遲遲沒有落葬,棺柩放在義莊,等待有一天運回家鄉安葬,只是一直沒有找到機會。
67年香港暴動,更令不少當時的香港居民覺得香港並非安身立命之所,為加拿大引來戰後第一波的香港移民。當時十多歲的馮治中也是在這個時候移民加拿大。一踏足加國土地,第一個印象讓他格外難忘。溫哥華號稱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但當時的溫哥華國際機場客運大樓就是目前的南部大樓(South Terminal)現址,馮治中看見的就只是一棟大木屋,與香港啟德機場難以相比。
馮治中在香港長大,只懂廣東話, 而當時的華埠,卻是四邑人的世界,不懂台山話,都會被人揶揄「都唔曉得講唐話!」
排華法解除後,本地華人通過家庭團聚,從家鄉接來了一批親人。他們很著重宗親會、同鄉會等互助組織。但香港移民一般英語能力較好,與主流社會溝通沒有問題。自己可以找律師、醫生;為兒女辦入學手續,也不用靠人。
他還記得,當時乘搭巴士,司機一見你是華人,說話都會大聲一點,慢一點,憂慮華人英語能力有限。白人見到華人面孔,還詢問他究竟幹的是餐廳還是洗衣店?但馮治中的英語很好,讓很多本地人感到意外。
馮治中記得,香港不僅輸出移民,還輸出文化。在港式茶餐廳未出現之前,首先出現港式唐餐館。他記得華埠當時開始了一家翡翠餐廳,由一位上海人開設,禮聘香港大廚主理。
當時老華僑餐廳與港式餐廳在很多地方都有差異。細微至蝦餃的大小、碟上的蔬菜是否將葉梗切開、餐廳的裝潢、服務的模式,感覺都很不一樣。但港式餐廳潛移默化,愈開愈多,港式餐廳由邊緣變成本地唐餐的主流。
以前的華人,住在400號或500號路段的士達孔拿區(Strathcona)。華人格外勤勞,很容易脫貧,踏入中產階層,開始搬到菲沙街(Fraser St.)夾41街(41 Ave.)一帶。
80年代,香港前途未卜,溫哥華出現第二波香港移民潮。這一批移民更加不會留在華埠,他們對溫哥華地產的熟悉程度,可能比本地人更高。對於這批移民來說,即使真的需要援手,也不會找同鄉會鄉親會,而是會找中僑互助會,不用說四邑話,也可以得到幫助。
馮治中說香港移民最初還是要到華埠買餸、吃飯、娛樂。可是80年代某家大型華人超市在列治文設立,驟然覺得到華埠買餸是一件很累的事;又要找車位,左右兩手拿著一袋袋的餸菜,要頂著雪冒雨拿回車上。在列治文新開設的華人超市,則有遮蓋的停車場,下雨下雪,都不用憂心。還有超市手推車,直接推到汽車旁。
馮治中指出,不少僑團開始要面對繼承問題。就是幾家老華僑開設的傳統店鋪,也出現第二代不願意接手的現象。堂所也開始廣開門戶,招募下一代接班人。
2000年之前不久,馮治中在朋友力邀下,加入了洪門。先前已經從事公益活動的馮治中最初還以為,在洪門只是當一個按時定月交會費的不活躍會員。怎料加入之後兩個月,便委派重要任務,重建洪門在巴克維爾(Barkerville)的公墓墓碑,需要中英對照。經過幾年努力,終於辦妥。
也是通過這一契機,讓馮治中與先僑重新建立聯繫;重構對華埠,對老華僑的歸屬感。
對於唐人街華人經營的店舖逐漸流失,非華裔店舖大量進駐的議題,馮治中也有自己的看法。馮治中認為,能夠付得起較高的租金,又準時交租,為什麼不可以租給其他族裔?
他舉例說一家華人堂所,樓下一家港式精品店生意愈來愈差,不得不向堂所求情,堂所最後將租金寬減三分之一,可是這家精品店最後還是無以為繼,被逼結業。堂所不得不改租給非華裔經營,才能扭轉局勢,而且生意還相當紅火。
最近在華埠一家堂所地面一層開設一家西式餐廳,經營者雖然並非華裔,但這位租客肯花大筆金錢裝修舖位,也顯示出她對華埠願意作出投入與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