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人墳場遺骸骨機會微 學者﹕遷葬紀錄或因港防鼠疫燒毀
- Date: Tuesday, August 4, 2009
- Synopsis: 【明報記者陳志強報道】一位專門研究香港東華三院協助海外華僑回國遷葬歷史的學者指出,當年香港政府下令燒毀部分文件防範瘟疫,可能包括東華三院與新西敏市華僑遷葬靈柩的書信來往,令不少珍貴史料喪失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記者陳志強報道】一位專門研究香港東華三院協助海外華僑回國遷葬歷史的學者指出,當年香港政府下令燒毀部分文件防範瘟疫,可能包括東華三院與新西敏市華僑遷葬靈柩的書信來往,令不少珍貴史料喪失。這位學者又認為,新西敏華人墳場還有骸骨遺下的機會不高。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研究歷史學部主任葉漢明博士花了兩年多時間,整理「東華義莊」的文件紀錄,去年更訪問了一批溫哥華僑團及學術機構,今年新作《東華義莊與環球慈善網絡》出版,日前特別攜帶一批新書再次訪問加拿大,捐贈予各個相助僑團,並且展開第二步研究,加深了解早年先僑遷葬回鄉的習俗。
葉漢明表示,得悉新西敏中學(New Westminster Secondary School)重建,牽引出該校當年曾是華人墳場的問題。
葉教授指出,當年香港「東華義莊」處理全世界各地去世華僑回國遷葬的事宜,包括新西敏僑胞的遷葬。可是最早期一批重要史料被摧毀,原因是香港爆發鼠疫,香港衛生當局以防疫為理由,強令東華醫院將早年文件焚毀,可能包括當年新西敏華僑與東華義莊的聯繫紀錄在內。
但葉漢明仍然發現了大概5、6封新西敏與東華醫院遺留下來的往來書信。
葉漢明特別在新書內選錄了一封1946年「鳥埠(新西敏舊中文名字)中華會館至東華醫院函」。講述通過當時的Hosting Park的船隻運回開平李氏靈柩一副,希望東華三院接收轉回家鄉。
葉教授認為,當年新西敏華僑下葬後運回中國的機會很高。
當年華人的風俗是二次葬,下葬後5、7或是10年後便執骨,再次安葬。而且當年華僑的信仰是死後假若不能回鄉安葬,便會變成孤魂野鬼。只有葬回家鄉,才能受到後人拜祭。當年在海外的華人受盡歧視,沒有歸屬感。就是政府提供土地作墳場,通常也是劣地,很難入土為安。
據「東華三院」的網站上刊載的訊息,「東華義莊」的歷史可追索到1869年西環普仁街的「牛房義山」。
18至20世紀約有三百萬華人到世界各地工作,很多希望死後運回原籍安葬。海外華人會館與「東華」聯絡,由義莊作為中轉站,將骨殖或棺柩透過國內同鄉會組織運回原籍,共處理數以十萬宗的原籍安葬服務。
▲葉漢明教授帶來新作。
?書內選錄了「新西敏中華會館」與「東華醫院」的往來書信。(陳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