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埠兩舊式髮型屋遭逼遷 傳統刀剪理髮手藝傳承堪虞
- Date: Saturday, October 24, 2015
- Synopsis: 特稿 新業主逼遷,華埠兩家傳統理髮店頓失營業舖位,刀剪理髮手藝與草根階層文化能否傳承下去,成為一大懸念。明報記者 陳志強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特稿 新業主逼遷,華埠兩家傳統理髮店頓失營業舖位,刀剪理髮手藝與草根階層文化能否傳承下去,成為一大懸念。明報記者 陳志強
華埠歌雅街(Gore Ave.)夾喜士定街(Hastings St.)的西南角最近業權轉手,新業主不諱言要拆卸重建,已經通知租客搬遷。在租客強烈要求下,拆遷期限延遲到年底。其中個別店舖,比如是在華埠經營了23年的「利來燒臘肉食」已經覓得地點遷出,可是在拆遷區內,兩間傳統理髮店仍未有落。
女士的髮型變化多端,每個季節,甚至每個月,都有新花款,但也有不少男士的髮型求穩不求變,數十年如一日,歷久彌新。這兩家傳統理髮店正為這些喜好傳統理髮的男士提供服務,讓草根階層可以花小量金錢,理個髮,整理自己儀容。
從2004年開始經營「聯發髮型屋」的黃師傅,指出生意原本已經清淡,想不到又遇上拆遷的問題。
黃師傅指出,後生的顧客主要在新式髮廊剪頭髮,老主顧因為種種原因一個個悄悄離開,客源不斷萎縮。
黃師傅仍然找不到地方搬遷,她說太大的舖位不合適,細小一點已經被人完全租光。自己付出十多年心血經營的理髮店,可能無以為繼。
在同一屋段轉角處經營「麗新髮型屋」的張先生指出,雖然自己的店名稱包含「髮型屋」三個字,但其實更為準確的稱謂是Barber Shop,該店向客人提供傳統的理髮服務。
張先生也在為搬遷發愁,他心目中最合適的舖位面積是300平方呎,但這種規模的舖位很難找。
張先生說在17、18年前承接另一家理髮店,一直經營至今。假若計算「麗新」前身的理髮店,這家理髮店可能有大半個世紀歷史。
張先生指出,20年前,剪髮的價錢是七元半,20年後,剪髮的收費是八元半,可反映出這一行的生存境況。
張先生說以前不僅顧客多,而且剪得頻密。過去客人理髮要排隊,前面有4、5個人在等,往往要輪候半個小時。但現在是師傅等客人,張先生甚至不無唏噓的形容為「門堪羅雀」。
張先生指出,上世紀的80年代,特別是溫哥華1986年世博會前後,是本地傳統理髮行業的「黃金時代」,只是好景不再。
「聯發」的熟客趙先生原本以為該店要在10月31號關門,故此抓緊時間來理髮,並做了刮臉,最後知道業主通融到年底,但也留下電話號碼,要黃師傅找到新店舖後立刻通知他。趙先生對這種舊式的理髮服務難以捨割。趙先生說,他就是喜歡舊式髮型。新式「髮型屋」滿足不到他的需求。
幫襯「麗新」多年,目前已經80歲的鍾先生還是鍾情於舊式理髮店。他對於理髮廳的演變瞭如指掌,還記得很久之前,沒有電風扇,理髮店有徒弟仔拉手風扇,為顧客送上涼風。
鍾先生說,顧客睡覺落枕,脖子酸疼,粵語所謂的「睡捩頸」,理髮師傅也可以幫客人扶正,「擰一下」便沒事。客人吹沙入眼,理髮師傅會使用刀背,幫客人把眼皮下的沙粒撥出,採耳更是必備服務。以前理髮一次,往往花上大半個小時。
▲▼聯發(上)及麗新(右)兩家傳統髮型屋還未找到新舖址。 (陳志強攝)
旋轉理髮椅方便剃鬚 金屬殼風筒「吹波」勁
傳統理髮店與新式理髮店之間最大的差異除了是髮式手藝之外,還有設備。「聯發」也好,「麗新」也好,店內最大特色是找到可旋轉,可躺臥的傳統理髮椅。
「聯發」的黃師傅認為這些傳統座椅很實用,就是大個子、胖子,都可以承受,不論是坐是臥,都十分穩妥。她發覺新潮的「Salon椅」有時要扶一扶,舊式理髮椅子可以向後傾斜,讓客人半躺臥,方便剃鬚刮臉,唯一缺點是佔用地方較多。
她做過研究,髮廊座椅要幾百塊,而這種老式理髮椅售價要一千塊,且不容易買得到。
黃師傅指出,就是不需要剃鬍子,有些男士喜歡刮臉,以清新面容示人。這些老式座椅旁一般掛一塊磨刀牛皮,看來老舊,據黃師傅介紹,也有考究。磨刀皮一面比較粗糙,一面比較平滑,適應不同研磨需要。
「麗新」除了舊式理髮椅外,還珍藏了一把數十年的金屬殼吹風筒。不知什麼時候從香港購入,為加拿大的電壓量身訂造。吹風筒上生產商的香港電話號碼仍然是六位數字。數十年過去,仍然正常運作。
據師傅們稱,此風筒用作「吹波」特別有勁度。「吹波」是一種可以將男士短髮上吹成波浪形的手藝,是一種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時尚」。
究竟這些傳統手藝,這些草根文化能否在地產開發的巨輪輾壓之下,尋覓到生存空間?目前仍然存在不少不確定因素。
顧客示範傳統剃鬚服務。(陳志強攝)
▲數十年如一日照常運作的傳統理髮椅。
- 「麗新」仍然保存金屬殼吹風筒。
傳統理髮手藝能否承傳下去?(陳志強攝)
▼磨刀皮也有考究。(陳志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