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華裔軍工紀念碑本月揭幕
- Date: Thursday, October 2, 2003
- Synopsis: 【明報專訊】一座表揚華裔軍人及鐵路華工對加國作出貢獻的紀念碑,趕先在國殤紀念日前揭幕,
- Image(s):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一座表揚華裔軍人及鐵路華工對加國作出貢獻的紀念碑,趕先在國殤紀念日前揭幕,紀念碑的建立代表早期華人對加國的歷史貢獻,長留於後代華裔子孫心中。
這個紀念碑坐落在溫市華埠奇化街(Keefer St.)夾哥倫比亞街(Columbia St.)交界,高度約20呎,頂端是一個直立馬蹄鐵形狀,底部是楓葉形狀,兩旁分別有拿長槍的華裔軍人,及拿鐵鍬的鐵路華工的六呎高青銅塑像。
該紀念碑的華裔設計師程樹人,為了華裔軍人和鐵路華工塑像,早前特地前往中國,現時兩尊塑像已經完成並運抵溫市。
前華裔退伍軍人協會會長馬國冠說,原本紀念碑將於國殤紀念日當天進行正式啟用典禮,不過為避免與國殤紀念日的追思活動相互混淆,啟用典禮將提前在本月進行。
今年85歲的馬國冠,一生中許多歲月都為爭取華裔加人的權益而努力,他是推動紀念碑設立的眾多人士之一,經過他與許多華埠人士的奔走努力下,溫市市府終於在2001年7月通過撥款12萬元建設紀念碑。
當菲沙河在1858年出現淘金潮時,許多華裔從美國三藩市前來卑詩;稍後在1881年到1885年間,大約有1萬5千7百位華工投入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設工作,因為危險工作環境及嚴寒冬天,奪去許多華工生命,倖存華工除了返回中國外,就留在巴克維爾(Barkerville)、坎伯蘭(Cumberland)、維多利亞及溫哥華等地。
1923年加國頒布排華法案,華人受到嚴重歧視,華埠外的華裔是二等公民,前往戲院及游泳池都被限制於特定範圍內。當時的馬國冠與許多熱血的華裔青年相同,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加國效命:「如果能夠在國家有難時作出貢獻,當華裔軍人自沙場上返家時,加國政府會給予華裔加人應得的公民身份。」後來在1947年時,加國政府宣布廢除排華法案,華人終於能夠取得公民身份。
{}
曾是昔日熱血青年的一分子,馬國冠欣慰見到華裔退伍軍人的貢獻經由紀念碑被永久留存。 (區肇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