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街頭獻藝由悽酸變溫暖 二胡大師溝通中西音樂文化
  • Date: Thursday, February 26, 2004
  • Synopsis: 【明報專訊】中國國家級中樂演奏大師,曾走遍中國各地及世界多個國家演出,又是卑詩大學助教
  • Article Text: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中國國家級中樂演奏大師,曾走遍中國各地及世界多個國家演出,又是卑詩大學助教,何以甘願放下身量,現身格蘭護島( Granville Island )及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 ),變作街頭賣藝人,等待遊人打賞呢?事實是黃繼榮(圖)憑一支二胡,奏出了加拿大新移民的彩虹曲,亦成功成為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一道橋樑。 {} 出生於上海的黃繼榮,八歲開始學國樂,至今有40多年經驗,各種中國樂器中以演奏二胡(胡琴)最出色,在國內多次獲獎,成為國家演奏代表,1988年移民溫哥華,曾在卑詩大學的亞洲音樂系當助教,至今每屆夏季,仍然在格蘭護島及史丹利公園街頭演奏,更已被主流社會廣泛認識,曾應邀在加拿大總督專用場音樂會上演奏,表演足跡遍及加拿大各地。 「從上海初來溫哥華時,最大的障礙是語言,英語不流暢,唐人街的中國人亦沒有幾個懂普通話,我感到十分孤獨,更不會有人找我演奏,一身本領難舒展,當時只歎無奈,我以留學的理由到加拿大,唯有在卑詩大學埋頭苦學,盡量節省開支維持生活,由慣於接受萬人掌聲的地方,一下子轉到備受冷落的環境,心中絕不好受。」黃繼榮道出當年到加拿大的苦澀心情。 他慶幸自己在卑詩大學遇到一位西人教授,鼓勵他到街頭賣藝,又帶他申請牌照,當年第一次在格蘭護島的街頭拉二胡,樂韻中出飄出內心悽酸,很怕遇到熟人;不過,一曲過後的掌聲,帶給他無限溫暖,很多西方遊人主動上前讚賞,放下金錢時所露出的欣賞眼光,遠比金錢寶貴。 黃繼榮覺得西方人對街頭賣藝人的看法與中國人有雲泥之別,在中國人眼中,街頭賣藝與乞丐畫上等號,西方人則視之為藝術家,抱欣賞心態留下小費,令受者有尊嚴得多。 「在格蘭護島及史丹利公園演奏時,不時有遊人問我二胡是否日本樂器,亦有其他西方賣藝者主動前來交談,我經常向他們解釋,亦告之中國音樂特色,多年來的街頭賣藝,間接成為中西文化交流橋樑,許多時每天的收入都逾百元。」黃繼榮表示現時很自豪在加拿大街頭賣藝。 原來在此地賣藝要每年考執照,若果技術退步至未達標準,不能續牌,而賣藝期間絕對不許向遊人討小費,表演的場地及時間均有嚴格限制,令初到此地的中國人,難以想像街頭賣藝都如此專業。 黃繼榮走過新移民的辛酸路,嘗過害怕被人冷眼的苦澀味,今天他能組成溫哥華中樂團在全加拿大演出,全憑放得下身量,拿得出勇氣,一支二胡可把怨曲變成樂音。明報記者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