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論「中國文化傳統與專制」氣氛熱烈
  • Date: Monday, January 8, 2001
  • Synopsis: 【明報專訊】由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和中信中心主辦的「亞洲觀點」論壇日前首次開講,討論中國文化傳統和專制主義
  • Article Text: 【明報專訊】由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和中信中心主辦的「亞洲觀點」論壇日前首次開講,討論中國文化傳統和專制主義,吸引僑社近百名各界人士參加,氣氛熱烈。 日前在麗晶廣場中信中心舉行的公眾論壇,由政論家丁果主持。他介紹了即將在大型學術季刊《文化中國》一月號上刊登的中國著名學者,原周恩來總理秘書李慎之的力作「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兼論中國專制主義」的主要觀點。李慎之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就是專制主義,它具有六大特徵:資格特別老;具有某種宗教的品格;專制主義人情化;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思想統治和愚民政策。李慎之還認為,計劃經濟、集體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傳統哲學都是專制主義的支持力量,中國只有通過體制改革和啟蒙教育,才能清除專制主義的毒素,使中國文化傳統成為有意義的遺產。 隨後,論壇第一位主講嘉賓,卑詩大學東亞系高級講師丘蕙芬發言,分析了中國專制皇權的歷史沿革,她認為,中國封建政治的主軸好像是儒家,但實際發揮作用的是法家思想。她批判中國的皇權制度是專制主義的核心,官僚體系中雖然有名臣良相,但卻無法制約皇帝的無道。不過,她表示,中國士大夫體現的憂患意識和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中可以發揮正面積極的作用。 接著,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長梁燕城博士作主題發言。他認為,在秦王朝之前,中國社會曾經出現過比較民主的社會現象,統治者也敬天畏民。但是,在長期的封建大一統歷史中,皇帝成為「人神」,窒息了社會的活力。然而,從全球歷史的角度來看,西方也經歷過專制主義的歷史階段,直至宗教改革之後,個人的民主與權力才得到重視,並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民主社會。梁燕城認為,中國在經歷了袁世凱、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專制主義之後,以一九八二年的修憲為標誌,進入了現代社會新階段。他用羅馬貴族院和公民大會的形式來比喻現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並樂觀表示政治改革將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必然選擇。他認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親情及家庭倫理等價值觀,可以成為後現代化的精神資源。 卑詩大學東亞系前主任杜邁克教授作了總結發言。他肯定中國文化傳統中有許多好的東西,即使是所謂的封建「父母官」意識,也體現了權力者必須勤政愛民的責任。但是,他不同意中國文化傳統才是近現代中國專制主義的根源。他認為,中國現代專制主義的根源百分之十是文化傳統,百分之九十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使然。 針對三位講者和李慎之的觀點,與會者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十五位來自兩岸三地以及馬來西亞的各界人士發表了見解,把論壇氣氛推向高潮,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精神。大家一致肯定「亞洲觀點」論壇的多元討論,將提升溫哥華華人社區的人文面貌。出席論壇的學者作家有馮奮、王家儉、王安國、嚴搏非、郭一平、李國政等人。 「亞洲觀點」將在下個月就北美以及亞洲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思潮」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