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讀者來書 從護理專業角度看管制中成藥
  • Date: Tuesday, June 3, 1997
  • Synopsis: 本人為一資深註冊護士,在香港工作了十多年,於五年前移居溫哥華。幸運地很快在此亦做回老本行。對近來中成藥應否受管制的問題,一直都有留意,故想借貴報來表達一下個人的見解
  • Article Text: 本人為一資深註冊護士,在香港工作了十多年,於五年前移居溫哥華。幸運地很快在此亦做回老本行。對近來中成藥應否受管制的問題,一直都有留意,故想借貴報來表達一下個人的見解。 在我十多二十年的護理生涯中,我曾親眼目睹有無辜市民因服食某些中成藥而出事,舉例有一種廿多卅年前很流行的保×丸,有些病人因服用後而引致胃部不適,嚴重的甚至胃出血,而要入院留醫,在住院期間,要由口或鼻部插入喉管直至胃部,然後用冰凍鹽水不斷沖洗至出血停止,而有些更不幸的病人,因未能止血而需進入手術室開刀,以找出大量出血的地方加以結紮止血。 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藥物未能受到適當的管制,藥物的標籤沒有詳細說明其本身的成分、比例、禁忌、副作用、注意事項等。有些生產商為了令藥物效力較顯著,而在中成藥中加入了西藥成分,但沒有列明在標籤上,我們需警覺有些人可能對某種西藥有敏感反應的,如不幸服用後,亦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 至於有些市民會感到疑惑的是中藥已有數千年歷史,時間不是證明沒有問題嗎?為何現在才拿出來討論呢?其實中草藥與中成藥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中草藥確有數千年歷史,但中成藥並沒有那麼久。成藥是由藥商製成,在製造過程中,可加入不同成分,問題便出現在這一點上。 加上有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往往是要在身體積聚到一定程度才有症狀出現,同時亦因個人的體質、年齡、服用的次數等而有所不同,物質可留至十年之久方引致病發,這就是「慢性中毒」。我又舉一例,如我們年幼時,塗上含鉛漆油的玩具、嬰兒既是很普遍的,但因小孩或嬰兒無意地不斷用口吸啜玩具或床欄時,亦同時將鉛帶到體內,身體含鉛成分不斷增加,以致孩子出現了肚痛、手腳麻痺及抽筋等症狀,鉛毒因可影響大腦功能及成長,有些小孩不幸地在診斷及治療後的三至九年才出現智力遲鈍的現象。 又例如牙醫用水銀混合其他物質來作補牙之用,一直沿用了數十年,直至近期才發現有問題。有部分人因水銀不幸從牙的裂縫中漏出,走進了血液循環系統而引致慢性水銀中毒,出現腸胃不適,甚至腎衰竭等。 這些慢性中毒的個案,我們並不能在發現一兩個病例便輕易查出原因,醫學界要用上很長的時間找出病源,從而對症下藥。我說出這些問題,並不是危言聳聽,亦不是說中成藥便一定含有毒素,會引致中毒,但我想指出一點,為何藥物應要管制,一些我們現在未能發現或注意到的問題,便不相等於對身體無害,加上我們要提防一小部分沒有商業道德的製造商,只為求自己發財,而罔顧市民的健康,如果我們以現在的科技及檢查方法去管制藥物而仍未找出有任何問題,但過了數十年後才發現到,我們亦無話可說,因至少我們及政府已盡力。 我作為一個護理工作者,我深感到健康的重要,亦清楚明白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所以我會全力支持這個管制,何況這次並不是只針對我們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藥物,西方用草藥製成的健康食品藥品亦同時受到管制。但至於因管制而引申到收取費用這問題,我認為亦算合理,因為政府在操作上是需用金錢的,由製造商負責這支出,總比由我們小市民的稅款來支付的好。至於正式的費用為多少,我本人認為應是政府運作的費用,政府應只收取其「成本價」,不應作為一種賺錢的途徑,而對每種中成藥收取七百多元的費用和每年五千元的Establishment Fee等是否合理,是否這只是操作費用,我們便應留給中成藥諮詢委員會與政府討論了! 梁葆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