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陳卓愉來書 回應「對華裔的一個教訓」
  • Date: Saturday, May 31, 1997
  • Synopsis: 編輯先生:一位署名「不凡」的人士於五月十九日明報雙語論壇版發表「對華裔的一個教訓」一文,此文不負責任地編造事實,傷害我的聲譽,挑撥我和華裔社群的關係,故特在此作出澄清和回應
  • Article Text: 編輯先生:一位署名「不凡」的人士於五月十九日明報雙語論壇版發表「對華裔的一個教訓」一文,此文不負責任地編造事實,傷害我的聲譽,挑撥我和華裔社群的關係,故特在此作出澄清和回應。 一不凡君說我在討論人頭稅事件時,曾在「華僑之聲」的節目向聽眾表示,「你想我被革職嗎?」,並由此推論我「對自己的利益關心多於所代表的選民」。我得嚴正指出,這與事實不符。 首先,我從未在任何電台節目中獎過「你想我被革職嗎?」這句話或作出過類似的暗示。其次,華人社區很多人都知道,我很早已為人頭稅問題出力。而在當選國會議員之後,我除了一直關心此事,與為人頭稅奔走的朋友多次會面,盡力向內閣反映追索賠償者的要求和意見外,更協助他們約見負責此事的多元文化部長和有關官員。 至於我願意接受政府對人頭稅的處理方式,則與我個人的權位完全無關。我主要是考慮到國家的經濟困境和不同族裔的利益平衡,因為不但華裔要求巨額賠償,意大利、烏克蘭、德意志等族裔也有同樣要求,要是政府進行賠償的話,勢必要各族裔一視同仁。所以政府在諮詢各界後,決定撥款成立「種族和諧基金」,這安排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二在管制中藥問題上,不凡君說我未有「仗義執言」,我要反問他指的「義」是站在某些唯利是圖的藥商一方的義,還是站在普羅大眾一方的義。大家都知道,我早在兩年多前已和傳統中醫中藥權益委員會的朋友磋商管制中藥的問題;目前政府決定暫緩管制中草藥,三位華人代表獲委任進入諮詢委員會,全是我向衛生部長爭取的成果。 三不凡君又說,有人致電我辦公室,要求我為溫市華人爭取福利,得到一連串三個「不」字:我不會單為中國人爭取什麼,因為所有的中國人都在中國;我也不會代表選區以外的任何人;而最後因為我獲得的支持並非全部來自列治文的華人,所以對各人都必須公平,以免有偏幫之嫌。他更說我表示黨的利益凌駕選區利益之上。 單看這段話,我便知道不凡君所指的「有人」其實從來沒有致電我辦公室的經驗。來過電話的朋友一定知道,要是他們只籠統地要求我協助「爭取福利」,我的職員一定會問清楚,所謂「福利」是關乎個人的問題還是要求我就某些事件表態。如果是關乎個人問題而又屬於聯邦政府職權範圍的,我的職員便會根據國會規矩,鼓勵來電者先找自己選區的議員協助。但如果來電者是華人,我的職員會再加上一句話:「要是發現跟其他選區的議員有溝通困難,歡迎隨時回來找我們。」事實上,根據我辦公室的紀錄,這些不屬列治文區的個案還真不少,最低限度有一百宗。但由於明白到華人一般不習慣找議員幫助,所以我本人和我的職員一向都絕不介意處理這些額外的工作的。但如果來電者是要求我就某些事件表態,或想了解我的立場,我的職員便會把詢問轉交國會山莊的辦公室處理。 另外,我也從未說過將黨的利益凌駕選區利益之上。事實證明,當聯邦自由黨的利益和列治文選區的利益有衝突時,我往往盡力為本區爭取應有的利益。單看過去幾年來列治文區所獲的各種聯邦撥款,便知我所言不差。至於在加拿大這個強調族裔和諧平等的多元化社會,我身為國會議員和內閣成員,認為自己既應該為華人服務的同時,也應該為其他族裔的國民服務,這有什麼錯呢?而由於我熟悉華人的語言文化,客觀上我比別的族裔的議員更能了解華人的需求,更能提供適切的服務和協助,又有什麼錯呢?我相信,這是華裔朋友特別支持我的原因,也是沒有錯的。 四最後不凡君說我對中國民主的態度曖昧不清,說替中國爭取民主的抗議事件不見我蹤影。又不明白我為何要和中國領袖交談,責問我是否鼓吹民主不遺餘力。 我關心中國民主的立場一直沒有變,但並不表示我便要參加替中國爭取民主的抗議活動。而在當選後的幾年來,每到六四,只要我身在國內,一定參加在卑詩大學民主女神像前的悼念儀式,不凡君肯定沒有去過,所以不知道。 我早在未參政之前,已客觀務實的提出,改善中國民主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例如在外交方面的對話、司法制度的改革、普及教育的提升、市場經濟的完善、海外民間組織的監察以及必要的抗議行動等(請參看《中國的良心:民運百人的心路歷程》一書)。我現在身為國會議員和內閣成員,自當選擇符合加拿大國策、世界政治格局和自己職責的方式,去表達對中國民主的關心,而不一定要進行抗議。事實上,我在本年三月官式訪問中國,在北京與國務院外交部主任劉華秋會晤時,便公開批評了中國的人權狀況。這也證明了我與中國領袖交談,可以借機會勸喻他們尊重民主;有時候,真誠的勸晚會比單單抗議來得有效。為什麼我們硬要拘泥於用哪一種方式來關心中國呢? 廣大讀者是明辨是非的,實事求是的督察和指正,我是歡迎的,也會非常樂意虛心接受。 陳卓愉